作為一名有著二十多年班主任經驗的教育工作者,我常想,什么樣的班級管理才能真正走進學生心里?這些年在婁底市雙峰縣永豐中學的摸爬滾打,總結出“三入一創新”的心得。
“深入”:讀懂每個孩子的成長密碼
接手新班級時,我總會花一個月時間做“功課”——不是急著立規矩,而是先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故事。原生家庭就像孩子成長的土壤,只有摸清土壤特性,才能種出好莊稼。
記得初一學生李浩(化名)剛入學時,天天遲到、沉迷網游,甚至給老師搞惡作劇。任課老師都頭疼不已,可我發現他上語文課時特別安分。原來他父親常年在外務工,母親疏于管教,而語文老師溫和儒雅的氣質,恰好填補了他缺失的父愛。我立刻和語文老師商量,課堂上多給他展示機會,課后找他聊文學、談理想。一個學期后,這個曾讓大家頭疼的孩子,不僅遵守紀律,還主動加入了班級讀書會。
每個孩子的“問題行為”背后,都藏著未被看見的需求。深入了解不是窺探隱私,而是用耐心搭建理解的橋梁。
“融入”:成為學生愿意交心的人
師生間的那層“隔閡”,往往是老師先豎起的。我常告訴自己:要做學生的“大朋友”,而不是“管理者”。
我為每個學生建了“成長檔案”,里面記著他們的生日、愛好,甚至是喜歡的明星。課間聊天時,我會和男生聊籃球明星,跟女生討論偶像劇,在這些“無關學習”的對話里,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去年班級書法比賽,平時調皮的男生小王拿了獎,我特意定制了獎狀,他激動地說:“這是我第一次得獎!”
青春期的孩子像帶刺的玫瑰,叛逆只是他們的保護色。去年我們班搞疊紙比賽,我跟著學生學折千紙鶴,笨拙的樣子逗得大家直笑。當師生一起為了小獎品較勁時,那些"刺"早就悄悄變軟了。
“代入”: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有個初二女生總完不成英語作業,起初我以為是態度問題,直到看到她的家庭檔案——父母是夜市攤販,晚上正是家里最忙的時候。我試著代入她的處境:一邊是父母忙碌的身影,一邊是難懂的英語單詞,換作是我,該多為難?
我沒有批評她,而是幫她把作業拆成課間能完成的小任務,又和她父母溝通:“再忙也要留半小時給孩子學習,這才是全家的希望啊。”后來她媽媽每天提前收攤,陪她做完作業再出攤,孩子的成績慢慢趕了上來。
教育不是居高臨下的指揮,而是設身處地的體諒。當老師學會“蹲下來”說話,學生才愿意“敞開心”交流。
“創新”:讓學習和管理都活起來
在英語教學中,我把課堂測驗改成了“學生出題日”。每個學生輪流當“小老師”,負責出題、朗讀、批改,既鍛煉了能力,又調動了積極性。為了給表現好的學生發獎品,我們還搞起了"廢紙回收計劃"——教室里的廢紙攢兩周能賣七八塊,足夠買作業本當獎品。現在孩子們不僅不亂丟垃圾,還總盯著同學:“哎,廢紙別扔錯筐!”
這些小創新看似簡單,卻讓學生明白:學習不是任務,管理不是約束,自己才是班級的主人。
二十一年班主任生涯,我最怕的不是學生調皮,而是他們不愿敞開心扉;最欣慰的不是成績優秀,而是看到曾經的“皮孩子”長成有擔當的少年。教育就像種莊稼,深耕細作、用心澆灌,總有一天會迎來豐收。愿我們都能帶著真心走進學生,在平凡的崗位上,做他們成長路上的點燈人。
雙峰縣永豐中學 趙頌香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