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上門,體育課“配送到家”
從球場到小區空地,“體育外賣”打破傳統體育培訓時空限制,為體育教育注入新活力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星源
你聽說過“體育外賣”嗎?
它不是指在網上訂購體育器材,而是一種把體育課“配送”到“家門口”的新模式。如今在長沙,家長們只需通過社交平臺聯系,“體育外賣員”便會身穿運動服,攜帶障礙桶、彈力帶、防滑墊等專業器材來到小區空地或樓下,隨時為孩子開展有針對性的體育訓練。
隨著“體育外賣”這一新型服務形式悄然走紅,它不僅緩解了家長對孩子缺乏鍛煉的焦慮,幫助孩子為中考體育測試等做好準備,也為高校體育專業畢業生拓寬了就業路徑,形成一種“雙贏”的局面。然而,這片“新藍海”實際發展如何?家長在選擇服務時應注意哪些問題?記者展開了一番調查。
鍛煉“硬需求”催生“體育外賣”
“女兒這學期升初三了,體育成績一直不太理想,就想報個課提升一下。”家住湖南湘江新區的曹女士告訴記者,面對即將到來的中考體測壓力,她萌生了嘗試“體育外賣”的想法,“身邊有好幾個家長都請了私教,反饋效果不錯。”
像曹女士這樣選擇體育上門服務的家長正逐漸增多。記者在社交平臺搜索“長沙體育外賣”,隨即出現數十條相關信息。發布者既有體育培訓機構,也有教練個人賬號,均承諾提供“量身定制”的私教服務,幫助孩子達成健身目標、提升體育成績或掌握新技能。
“體育外賣”效果是否真有這么神奇?“有時候只需要幾節課,就能看到孩子的變化。”從事上門體育服務的周教練介紹,他帶過的不少孩子通過上門訓練實現了運動能力的明顯提升,性價比相對較高,“每周只要堅持2~3小時訓練,一個月幾百塊錢,就能讓孩子體質變好。”
龐大的市場需求也吸引著不同背景的從業者加入,22歲的小左教練便是其中之一。作為一名持有籃球國家二級裁判員、教師資格證等資質的科班生,她目前主要專注于3至5歲幼兒的體能訓練。談及為何選擇“體育外賣”,她坦言看中了這一行的靈活性,“之前在體育培訓機構工作,看到身邊同事紛紛轉向這個方向,加上家長確實有需求,就順勢抓住了這個風口。”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選擇“體育外賣”的家長動機多樣:有的為孩子應對體育考試,有的為增強體質,也有的是希望通過鍛煉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孩子開學的時候總找不到學習狀態,我們就請了一個私人教練來幫忙。”市民李先生表示,自從孩子愛上了體育鍛煉,“開學綜合征”的相關狀況明顯改善,輕松戒掉了放假期間散漫的作息習慣。
靈活專業選擇多,性價比高熱度攀升
記者調查發現,相比傳統體育培訓機構,“體育外賣”在靈活性、專業性和項目多樣性方面優勢明顯。
“如果帶孩子去體育館鍛煉,路上來回要1個多小時。現在教練上門,小區內、樓下空地都能上課,確實省心不少。”曹女士告訴記者,她之所以青睞“體育外賣”,正是看中了其方便的優勢,利用空余時間就近開練,也相對安全。
專業體育院校畢業、國家一級運動員資質、CSEA青少年體適能教練認證……目前,市面上的“體育外賣”服務提供方多以“專業”為賣點。此外,可供選擇的體育項目也五花八門,不僅有長沙體育中考涉及的籃球、足球、排球等,還有更多可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項目,包括但不限于網球、羽毛球、平衡球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授課方都宣稱“一人一策”,承諾根據孩子的體質情況和興趣方向,單獨制訂合理的運動成長規劃。
價格是另一大吸引力。“在機構上課有房租、水電等成本,而‘體育外賣’在小區樓下開展,幾乎是零成本,因此收費可以更低。”小左教練介紹,她目前每節課收費約80元,而同類課程在機構通常需要120元左右,“一節課下來大概能便宜四五十元。”
記者調查發現,以“體育外賣”一對一形式的一節課為例,目前長沙市面上的價格普遍在150元到200元之間,也有部分私人教練打出60元、80元等的“優惠價”吸引消費者。想追求更高性價比的家長,可以一次性購買多個課時或與其他家長一起“拼課”。
小左教練透露,目前她的客戶已有近20人,主要集中在雨花區,課程多在放學后進行,頻次一般為每周兩次、每次1小時。對于從業者而言,這種方式也更為自由,收入也比在機構時更加可觀。
消除監管盲區,讓“外賣”更放心
從政策導向看,“體育外賣”這塊蛋糕有望越做越大。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釋放體育消費潛力進一步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拓展體育消費場景,引導商業綜合體、景區、商圈、街區等引入體育健身、賽事活動等業態。
然而,資質不透明、安全保障弱、監管空白等問題,也成為不少家長心中的隱憂。由于信息不對稱,家長很難在短時間內準確判斷上門教練的專業資質,服務質量存在不確定性。同時,訓練場地和教學方法相對隨意,缺乏規范指導,若孩子在運動中受傷,責任劃分容易模糊。此外,該領域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服務標準和有效監管,加上多數服務未簽訂正式協議,一旦出現爭議,雙方權益難以保障,容易陷入糾紛。
面對這些現實隱患,從業者也在實踐中摸索自己的應對方法。 小左教練表示,她通常采取小班教學,一個班最多6人,并且上課時家長一般會在旁邊陪同,“如果忙不過來或有突發情況,家長也能幫忙,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然而,這種依賴于個人經驗和家長監督的模式,難以替代系統性的行業規范。對此,有專家建議,應從三方面加強規范:一是設立教練資質準入門檻,核查其教育背景、教練員證、教師資格證等,確保專業合規;二是建立行業保險體系,引入第三方責任險或意外險,明確傷害賠付機制;三是推動教練持續培訓與專業認證,提升整體服務水平。
針對家長如何精準選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長于素梅給出了具體建議:“要詳細了解教練‘專業強不強、經驗多不多、學歷有沒有、口碑好不好’,規避盲目選擇帶來的教學風險。”
“體育外賣”的興起,是消費需求與市場創新碰撞出的火花,它以靈活、便捷的優勢,為家庭體育教育注入了新活力。盡管當前行業發展仍面臨考驗,但通過有效的監管引導、行業的自律以及家長審慎的選擇,這片“新藍海”有望在良性發展的軌道上行穩致遠,讓更多孩子享受到安全、專業、個性化的“上門”體育服務。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