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斯
古人的旅行,是漂泊,是苦行,也是詩歌。告別故土,前途未卜,每一步都寫滿艱辛與未知。
前人的旅行,是闖蕩,是憧憬。一張車票,連接著故土與城市,承載著光榮與夢想。
而今,我們輕易地穿越天際與曠野,在一次次出發與抵達間,反復叩問:于今人而言,何為理想的旅行?
在第四屆長沙市旅游發展大會啟幕之際,讓我們將目光投向溈水之畔的寧鄉——一方能安放詩意、滿載歡欣,連接著過往與未來的土地。
第四屆長沙市旅游發展大會在寧鄉灰湯舉行。
國之重寶四羊方尊在此重現于世,湖湘文化的文脈在此傳續不絕;劉少奇、何叔衡、謝覺哉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從這里出發,投身至偉大的革命洪流。
道林古鎮、灰湯溫泉、長沙方特等山水風情如詩如畫,意趣天成;中國四大名豬種之一寧鄉花豬、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溈山毛尖在千家萬戶飄香……
現在,就讓我們踏上這片土地,于“一眼千年”中尋找答案。
一眼亙古,與活著的千年歷史對話
對話的開篇,始于一聲青銅的雷鳴。
道林古鎮鐵花絢爛。謝望東 攝
莊稼人揮舞著鋤頭,“哐當”一聲,從黃土地里掘出精妙絕倫的四羊方尊。寧鄉,由此從模糊的歷史背景中脫穎而出,成為青銅文明中的璀璨星辰。
溈水河里的滔滔白浪,化作世人敬仰的千年文脈。人們慕名而至,思接千載,透過炭河里的吉光片羽,探問“何以中國”的永恒命題。
原本,人們從楚溈大地出發,以尋找去處;而今,人潮自五湖四海抵達,來追溯歸途。
這里有三千年前的舊夢——踏入炭河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人們得以想象:連綿不斷的丘陵之下,先民們搭起茅棚,在肥沃的土地上耕耘、狩獵、漁牧。陶器、玉器、青銅器,是他們最早的工業制品。
這里也有三千年后的重構——一場《炭河千古情》,將銹跡斑斑的青銅器熔鑄成蕩氣回腸的史詩。舞臺之上,家國情懷、愛恨別離與青銅雷鳴交響,沉睡的文物在起伏的韻律間蘇醒。
一動一靜、一虛一實,共同構成了寧鄉解讀千年密碼的兩種方式:以情動人,讓歷史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以真示人,讓文明回歸厚重的本質。
一次次解讀喚醒了遙遠的記憶,一段段活著的文明從史書的段落中走到眾人眼前。
道林,古時以“商賈重鎮”著名,素有“小南京”之稱。
劉少奇故里花明樓。
歷史的煙云掠過,重獲新生的道林古鎮仍似當年模樣——風帆昭昭,商賈云云。行走古鎮,不知今夕是何年。
白天的道林,是一場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從霓裳舞段到包公斷案,不同的情景故事里,演繹出相同的內核——那便是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經世致用的湖湘精神。
晚上的道林,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心靈之旅。一場山水實景演出道盡湖南人的家國天下,耀眼的鐵花點亮了夜空,精神的力量照亮了前路。
從密印禪寺,到南軒文化園、關山古鎮……古韻寧鄉,文明的回響從未停止。
當歷史在后人的傳承與創新中,被真切地看見與感知,我們得以在鮮活的對話中,尋得精神坐標。
一眼萬象,與生長的山水人文重逢
被譽為“湯泉沸玉”的灰湯溫泉。 喬育平 攝
擁有是天賦,創造是本領。如何讓瑰麗的風景,始終保持生長的姿態?
寧鄉灰湯,一座因溫泉聞名千年的小鎮。不知何時,小鎮的街巷深處悄然矗立起一座明清老宅——“大夫第”。
這是一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它從歲月的風雨中走來,行至今日已搖搖欲墜。古建筑愛好者張偉真不忍其蒙塵,將這6棟瀕危的明清古宅從江西“請”到寧鄉。
在這里,每一塊木匾、每一根梁柱、每一扇花窗都有自己的名字。它們經由匠人拆解編組,又在現代建筑的框架中復原重生,就這樣在灰湯扎了根。
在百年廳堂中入宴,在天井戲臺下聽曲,在木雕花窗邊品茗……再來灰湯,游客在享受溫泉之余,還能體驗古代名士的日常,小鎮也由此被賦予新內涵。
放眼寧鄉,“生長”的力量正處處勃發。
少奇故里花明樓,“紅動時空”喚醒閑置的影視拍攝基地,將其打造為集黨員教育培訓、中小學生研學、紅色文化情境體驗、農耕文化展示于一體的實踐基地。通過還原紅色場景、開展微黨課等,讓游客身臨其境感受紅色歷史、體驗農耕文化、品嘗農家美食,日均可承載1000-2000人次參觀,成為鄉村旅游熱門打卡地。
南太湖文化旅游項目,通過對“童牧谷”進行全面提質改造與業態升級,圍繞“陽光海域、浪漫銀灘”主題,構建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生態康養、科普教育、親子研學于一體的復合型田園綜合體。項目全面運營后,預計年接待游客量超80萬人次,年營業收入達1.2億元,將成為省會長沙近郊休閑文旅新標桿。
“資福窯”文旅綜合體項目,使最早源于宋代的古窯煥發新的生機。項目用地450畝,主要由窯文化研學基地、窯文化陶瓷博物館、文創工坊、親子游樂中心等組成,沉睡的資產正創造流動的價值。
黃材鎮龍泉村,憑借獨特的峽谷風光與水資源優勢,打造出備受游客喜愛的天龍峽溯溪,成為溯溪愛好者的網紅打卡地……
溈山漂流是納涼避暑的好去處。
從長沙方特·東方神畫,到湘都生態農業園、童趣無限親子樂園、799富氧谷,從寧鄉動植物王國、胖虎歡樂田園、酷貝辣媽,再到博兵寨露營基地、巷子口航空露營地——寧鄉以多元業態締造全齡歡樂體驗,更培育了稻花香里農耕園等鄉旅明珠,拓展滑草、低空飛行、溯溪等體旅新潮,讓“快樂長沙”底色愈亮、成色愈足。
理想的旅行,正是在一眼萬象中,見證風景如何從容流淌,歷久彌新。
在長沙方特東方神畫盡享歡樂時光。
一眼心安,與溫暖的人間煙火相擁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旅行之美,在于隨性、在于從容、在于自由。踏遍千山萬水,心安之處方為心之所衷。
在寧鄉,這份心安藏在小鎮青年音樂會的即興旋律里。以天為幕,以地為臺,任思緒在晚風中肆意吹拂,任靈魂在稻田山野間自由生長。
南軒書院千年弦歌不絕。
從去年6月至今,寧鄉已舉辦5場各具特色的小鎮青年音樂會,吸引了游客25萬人次,帶動周邊農文旅消費2000余萬元。
這份心安,藏在“周末我登臺”的草根故事里。農民、保安、外賣小哥……他們在聚光燈下歌唱凡人故事,展現出這座城最真實的喜怒哀樂。
這場持續二十載的群眾舞臺,早已成為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它讓游客看見,比山水更動人的,是這片土地上質樸而蓬勃的生命力。
這份心安,同樣蘊藏于現代工廠的智慧律動之中。當旅行從山水走入車間,一場“智旅之約”便悄然開啟。
炭河古城,一座活著的西周古城。
加加醬油、創意煤城、忘不了夢工廠、格力電器等工業旅游示范點,小洋人、華潤怡寶、長沙頂津、優氏透明工廠、彭記坊、湘糧食品、優卓牧場等現代生產線,展現出“寧鄉智造”的硬核魅力與開放姿態。
這趟解碼“工業雄心”的旅程,讓游客看見一個既扎根傳統、又面向未來的立體寧鄉。
這份心安,最終沉淀在寧鄉街頭巷尾的人間至味中。
“烏云蓋白雪,脖戴銀項圈”,說的便是寧鄉花豬。 這天生麗質的食材,無需繁復雕琢。只需簡單烹煮,便自成一格,出鍋是不俗不瘦、肥美醇香的至味。
資福窯讓沉睡多年的古窯煥發生機。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寧鄉市委宣傳部提供)
形似白玉磚的溈山豆腐,暗藏玄機。它入手不散,入口即化,那股琢磨不透的豆香,源自溪月山泉的滋養,是山水靈氣在舌尖的化境。
東鶩山腳的灰湯鴨則別具一格。飲溫泉、沐湯浴,使其沾染一身貴氣。經久燉慢蒸,箸尖輕觸,肉綻如絲。許是閱歷使然,其味鮮香奇絕,堪稱一絕。
若論市井小吃,則首推寧鄉蘭花干子。豆干被利落劃上花刀,在秘制湯汁中飽吸精華,咬下去咸鮮韌滑,一口便是滿滿的江湖氣息。
旅人圍坐,大快朵頤,一筷一箸間,品嘗的是這方水土的性情。直至杯盤見底,方覺吾鄉已至,儼然心安理得地成了半個“當地人”。
探尋理想之所,抵達心寧之鄉。從一眼亙古中看文明的深度,從一眼萬象中看生長的跨度,從一眼心安中看城市的溫度。
此刻,出發!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