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何金燕 通訊員 向盈盈 賀藝蕾
法庭上,書記員席位空置,不見紙筆,不聞鍵盤聲,庭審節奏反而更加流暢。這一切的變化,都源自AI技術的全程介入。
9月25日,長沙市岳麓區人民法院對一起房屋租賃合同糾紛案進行庭審。法官與當事人的每一句發言,均被高靈敏度麥克風實時采集,由人工智能系統自動識別、轉寫為文字,并同步顯示于法庭桌面屏幕,供各方即時核對。
這套系統,仿佛給法庭配備了“智能耳朵”和“超級大腦”,今年7月,岳麓區人民法院“無書記員庭審”模式入選省高級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創新6個試點項目。
庭審有了“智能助理”
記者實地探訪后發現,這套系統就像一個從不分心的“超級書記員”。系統以融合法庭為平臺,在征得當事人同意后,通過全程同步錄音錄像與智能語音識別技術,全面替代傳統人工記錄,推動庭審流程實現數字化重塑。
系統的“本事不小”。在復雜的庭審場景下,普通話語音識別準確率超過95%。它不僅能自動區分誰在講話、過濾掉“嗯”“啊”之類的冗余信息,還能對轉寫內容進行智能歸納、格式整理,生成規范清晰的庭審筆錄。
數據顯示,新模式的運用使庭審效率顯著提升,平均庭審時間縮短約30%。法官無需因記錄而放緩節奏,當事人表達更為順暢。
“庭審結束后,所有音視頻及文字記錄經安全存儲歸檔,以保障庭審記錄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岳麓區人民法院綜合辦主任賀懿介紹,自今年7月試點啟動以來,岳麓區人民法院已在速裁團隊開展了67場“無書記員庭審”,生成電子筆錄約18.9萬字,案件類型涵蓋民間借貸、合同糾紛等常見民事案件。
“第一次體驗這樣的庭審系統,整體過程非常順暢,庭審節奏更快,辯論效率也明顯提高。”湖南云哲律師事務所律師方哲在親歷后如此評價。她建議,系統未來可進一步優化對方言的識別精度。
技術賦能更需司法溫度
為何要引入“無書記員庭審”模式?岳麓區人民法院院長王波道出實情:“既是為了應對法院‘案多人少’的現實困境,也是落實‘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目標的重要舉措。”2024年,該院共受理民事一審案件55535件。面對巨大的辦案壓力,法院亟須通過科技賦能提升審判質效。
目前,該院試點已從綜合審判庭擴展至立案庭速裁團隊,共有8名法官參與應用。“下一步,法院將逐步擴大該模式的適用案件范圍,持續深化人工智能與審判流程的融合。”王波說。
中南大學法學院教授陳文曲指出,“無書記員庭審”通過技術標準化提升程序規范與庭審效率,但也需警惕“唯效率論”傾向,避免在追求速度的同時削弱司法的人文關懷。
陳文曲指出,一方面,AI能夠將法官和書記員從繁瑣事務中解放出來,使其更專注于案件實質與當事人需求,這本身是對“司法為民”理念的深化。另一方面,系統也需持續優化,增強對方言使用者、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適配能力,避免因技術壁壘造成新的司法不平等。
“岳麓區人民法院的探索,為全省司法數字化改革提供了重要樣本。”陳文曲認為,其成敗關鍵在于能否守住司法本質,平衡效率與公正、技術理性與司法溫情,這最終關乎能否真正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
責編:洪曉懿
一審:洪曉懿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