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鄒偉瑜 通訊員 周凱
9月25日17時30分,暮色漫進兩層筒子樓,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懷化電務段懷化電報所內,打印機“咔嗒”聲漸歇,5號電報員王方伸手取下那張泛著墨香的紙——這是懷化電報所60余年歷史里,最后一份電報。
(王方坐在桌前補寫著最后一份電報。 供圖/通訊員)
最后一份電報:11年習慣,刻進指尖
“懷化機務段/5”,筆尖在紙頁上劃過,字跡利落干脆。記者注意到,電報正文已印妥投遞信息,王方為何還要補寫?
“電報的規矩,得第一時間圈定投遞范圍,哪怕是最后一份。”她指尖摩挲著紙面,眼神落在桌角那本包著藍布書皮的《鐵路電報站名略號》上,冊頁間密密麻麻的手寫備注,是這些年車站增減的痕跡,像一本寫滿鐵路記憶的“通訊錄”。
從接過這份工作起,“不出錯”三個字就被刻進她心里。
過去,電報靠4個數字對應一個漢字的“四碼”傳遞,她得熟記2000組常用譯碼、幾千個鐵路站名;如今雖能用拼音敲鍵盤,可每句話、每個標點,她仍要反復核對三遍。“凌晨接電報都得立馬發,鐵路上的事,慢一秒都不行。”王方說著,轉身登錄內部郵箱,掃描、上傳、發送,動作一氣呵成,這是她11年里重復了無數次的流程。
從“無處下腳”到“三人值守”:一間電報所的起落
“我來的時候算晚的,去年退休的陳姐守了30多年。”擦電報終端的毛巾浸了溫水,王方擦得格外輕,像是怕碰碎什么。
她總聽老同事講起電報所的“黃金時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里是懷化鐵路總公司的核心,電報堆在地上能從這頭扯到那頭,電話聲、打字聲、老師傅的叮囑聲裹著墨味,連下腳的地方都得找。
可時代跑得太快,數字通信、光纖通信一步步擠走了電報的位置。全國鐵路電報所從近200個減到不足100個,懷化電報所成了廣鐵僅存的5個之一,如今也要謝幕。“現在加上我才3個人,24小時三班倒。”王方望著空蕩的辦公室,墻上的掛鐘指向17時58分,距離停止業務只剩兩分鐘。
關窗時刻:HHQ與5號,留在歷史里
18時整,裝訂好的最后一沓電報資料送進檔案室,王方伸手關上電報受理窗口,金屬合頁“咔嗒”一聲,像為這個時代敲下句點。
從20世紀60年代起,這里的電波從未斷過,如今,終于靜了。
“HHQ,懷化電報所的代號,以后再也不會在電報上看見了。”她拎著打包好的電報終端,淺藍色作業服在斑駁漆畫的樓道里格外顯眼,墻沿的青苔悄悄爬著,像在挽留這段時光。接下來三個月,她還要在這里值守,確保業務平穩移交長沙,做湘西鐵路最后一批“電報守夜人”。
走出筒子樓時,暮色已濃。王方回頭望了一眼那扇緊閉的窗口,“5號電報員的故事,落幕了。”可那些刻在她骨子里的“認真”,那些藏在電報紙里的鐵路記憶,早已跟著呼嘯的列車,融進了湘西鐵路的歷史長河里。
責編:鄒偉瑜
一審:鄒偉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蔣玉青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