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王”來了,湖南多地獲秋季“體驗卡”
今起湘中以南局地大到暴雨,長沙仍有陰雨,涼爽天氣持續到月底
9月22日,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誠峰國家一級漁港,回港避風的漁船整齊排列。
9月22日,大批漁船停靠在福建廈門高崎閩臺中心漁港躲避臺風。
新華社 組圖
9月23日,進入秋分節氣,我國北方大部都步入了涼爽的秋季。隨著新一輪降溫過程逐漸影響我國,湖南大部最高氣溫將回落至25℃左右。9月23日,我國進入秋天的第四個節氣——秋分。秋分這一天晝夜等分,之后白晝漸短,夜晚變長。今年最強臺風“樺加沙”遇上秋分,湖南多地的秋季“體驗卡”將持續到月底。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李致遠
全球風王“樺加沙”來了!湖南降溫迅速
“長沙天氣變化太快了,前幾天開空調睡覺,現在要蓋被子關門窗睡覺。”長沙市民吳先生說。
為什么湖南突然變得這么冷?湖南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劉劍科表示,多個因素導致湖南氣溫降得快。“首先前期副熱帶高壓在湖南上空,熱力不斷累積,冷空氣來臨前出現了典型的鋒前增溫效應。后期,臺風‘米娜’的殘余低壓剛好位于湘贛兩省交界處的正南方,臺風倒槽向北延伸,在湖南形成冷區,在江西形成暖區。這也就導致湖南降溫迅速。”
9月22日,據中央氣象臺消息,超強臺風“樺加沙”已成今年以來全球風王,“樺加沙”未來登陸強度最低也將是強臺風級(14-16級)。
湘中以南局地大到暴雨,長沙陰雨持續
9月22日晚,湖南省應急委員會辦公室發布汛情提醒。受臺風“樺加沙”外圍云系影響,23日晚至25日湘中以南局地有大到暴雨,需加強防范應對。
據氣象部門預報,受第18號臺風“樺加沙”外圍云系影響,23日晚至25日湘中以南局地有大到暴雨,累計雨量湘中以南50~80毫米,局地可達100~150毫米,最大小時雨強20~40毫米。記者從長沙市氣象臺獲悉,本周長沙陰雨持續,一直到28日,云系較多,全市都將以陰雨天氣為主。
具體預報為:
23日,湘東、湘中以南多云轉小到中雨,其中郴州東部、株洲南部局地大雨;
24日,湘中以南有小到中雨,其中郴州、株洲南部、永州中南部部分地區大雨,永州南部局地暴雨;
25日,湘中以南有小到中雨,其中株洲南部、永州、郴州局地大到暴雨。
請各地各相關部門務必保持高度警惕,密切關注臺風“樺加沙”動向,嚴格值班值守和信息報送,加強會商研判,做好預警預報和提醒叫應,按照轉移避險“四個一律”要求,突出高風險隱患區域巡查和防雨防地災等工作,提前轉移危險區群眾,全力以赴確保安全度汛。
此外,湖南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歐陽也能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全省尚未達到入秋標準。
南方暑熱漸退,北方多地將現霜凍
“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秋分時值9月下旬,我國大部氣溫加速下降,北方冷空氣開始活躍,南方暑熱也逐漸消退。常年秋分節氣期間,我國秋季版圖達到鼎盛,約有620萬平方公里。華北至長江中下游一帶秋高氣爽,正是出游好時節;江南大部也將完成夏秋轉換,投入秋的懷抱。
此時冷空氣逐漸頻繁起來,北方氣溫逐日下降,尤其是最低氣溫下滑迅猛,晝夜溫差加大。內蒙古、東北、新疆北部等緯度較高的地方,隨著氣溫走低,霜凍范圍將迅速擴張。
隨著氣溫走低,南方大部地區暑熱也將退場,江南地區常在秋分時節完成夏秋轉換。俗話說“春捂秋凍”,在剛剛迎來初秋的地區,可以根據天氣變化,逐漸增加衣物,不要著急換上過厚的衣服,同時注意鍛煉,有助于提高身體耐寒能力,增強免疫力。
影響
廣東省內所有高鐵、普速列車明日全天停運
為保障列車運行安全,國鐵廣州局根據臺風動態及影響范圍,對管內列車運行計劃進行調整,具體安排如下:
9月23日12時起,廣東省內高鐵及普速列車開始逐步停運,停運范圍隨臺風影響動態調整;24日全天廣東省內所有高鐵、普速列車停運;25日凌晨起將根據臺風影響減弱情況,逐步恢復列車開行,具體恢復車次將動態更新。
鐵路部門提醒,旅客可通過12306網站(App)查詢最新列車開行信息,合理安排出行計劃。由于臺風天氣原因,部分列車將出現不同程度的晚點,由此帶來的不便,敬請諒解。旅客在收到列車停運短信或在查詢到列車停運信息后,可自車票發站乘車日期起30日內(含當日),在12306網站(App)或火車站人工窗口辦理全額退票手續,因列車停運導致的退票均不收取退票費。
■據新華社
分析
臺風“樺加沙”為什么這么強
據中央氣象臺預報,“樺加沙”將于9月23日凌晨進入南海東北部海面。中央氣象臺22日繼續發布臺風黃色預警,中國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臺風)二級應急響應。
“樺加沙”被稱為今年西北太平洋的“風王”,這個最強臺風是如何形成的?
“‘樺加沙’具有風圈范圍廣、強度強等特點,其極端強度的形成由多種條件疊加導致。”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王皘解釋,“樺加沙”于18日夜間在菲律賓以東的暖洋面生成,這個區域海溫超過29℃,暖水層深厚,如同臺風的“能量庫”,為其持續增強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同時熱帶輻合帶內西南季風與偏東氣流交匯,水汽輸送充沛,大氣層結不穩定,也非常利于臺風對流持續發展。此外,臺風途經區域垂直風切變較弱,臺風暖心結構維持,進一步助推其迅猛增強。
“樺加沙”與2018年第22號臺風“山竹”在規模和移動路徑上較為相似。“山竹”曾帶來長時間大風、大范圍強降雨,對粵港澳瓊多地海陸空交通造成嚴重影響。專家提示,各地應提前部署防御,最大限度減輕災害影響。
近期,接連有臺風影響我國。氣象部門預計,未來一段時間臺風或熱帶低壓仍比較活躍。為何到秋天了,臺風還“扎堆”出現?
事實上,臺風并非夏季“特產”,一年四季都會有臺風生成。登陸我國的臺風最早在4月,最晚則在12月,其中7月至9月是生成臺風個數最多、也是臺風登陸最頻繁的月份。在氣象學上,9月至11月生成的臺風被稱為“秋臺風”。
與夏臺風相比,秋臺風平均強度更強。在1949年至2023年登陸我國的秋臺風中,34.88%為臺風級別,17.95%為強臺風級別,4.10%為超強臺風級別。2024年第11號臺風“摩羯”是有氣象記錄以來秋季登陸我國的最強臺風(17級,62米/秒),其在超強臺風級別維持時間長達64小時。
同時,秋臺風登陸我國的地點普遍偏南。進入秋季以后,影響熱帶氣旋路徑的副熱帶高壓開始東退南移,位置逐漸偏南。因此,秋臺風最常見的登陸地為廣東省、海南省、臺灣省和福建省。
■據新華社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