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眾健康需求不斷升級,全球產業競爭加劇,湖南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主動應變,交出新答卷——
科技為刃,勇闖“高端局”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王銘俊 周陽樂
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關乎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是湖南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也是全球新一輪科技競爭的焦點領域之一。
湖南在這一關鍵領域約有6.7萬家企業,2024年全產業鏈總營收達3387.5億元。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醫藥制造業企業營收保持持續增長,其中規模以上中藥制造業、化妝品制造業總營收同比增長分別達8.13%、20%。
不過,隨著大眾健康需求不斷升級,產業、科技競爭加劇,湖南如何搶占新賽道并占據主動,傳統企業又該如何實現創新蝶變,成了新問題。
源品細胞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細胞保藏庫開展檢查作業。
從無到有
搶占新賽道,滿足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
9月18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顱腦創傷與神經重癥專科,科研人員正緊盯屏幕上的神經信號圖。
“每一次信號的精準解碼,都在為喚醒意識障礙患者積累數據。”該專科主任劉勁芳教授道出腦機接口研究的初心。
3年前,正是在這里,該技術讓一位昏迷3個月的患者獲得新生。
時間拉回到2022年。
一位患者對外界刺激幾乎無反應,家屬已做好長期照護的準備。但團隊經過深度評估發現,患者肢體雖無法活動,卻存在“殘存意識”,屬于醫學上的“認知運動分離”狀態。
“他不是不能‘想’,而是‘想’了卻無法通過肢體表達。”劉勁芳解釋。
隨后,團隊為患者制訂個性化治療方案,通過與科研院所聯合研發的腦機接口系統,將患者的“運動意念”轉化為信號,驅動機械臂完成簡單抓取動作,并在不斷的神經環路訓練中,為患者打開“重生”之門。
作為國內最早開展腦機接口研究的醫療單位之一,這樣的“喚醒”訓練,湘雅醫院已累計操作8例,其中6例實現不同程度的意識改善。
腦機接口、細胞與基因治療、異種移植、中醫藥現代化是湖南省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向高端進軍的主方向。
記者從省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專班獲悉,目前全省該產業鏈已形成4大核心集聚區。
其中,環洞庭湖區域主攻合成生物及生物醫藥制造,湘中南地區被明確為長三角/粵港澳醫藥產業轉移區,湘西地區發展中醫藥及化妝品原料產業。長株潭城市群則被賦予建設新質生產力示范區的重任。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全球科技革命與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長株潭城市群憑借獨特的創新基因和產業基礎,成為我省建設該示范區的核心承載區。”專班相關負責人介紹,發展新質生產力意味著要滿足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前提是,有一定技術沉淀。
湖南遠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進行生物醫藥實驗。
“相較于數量,我們更看重的是安全性和有效性。”劉勁芳介紹,對于前沿技術的研究,需要從患者的痛點出發,提出臨床問題,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同步介入研究環節,漫長的過程需要耐心資金的投入。
“你做‘瘋子’,我做‘傻子’,一起突破這個點。”微智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長向振飛記得,2018年將主攻腦機接口及高端醫療器械的公司建在長沙時,是湖南引智團隊孜孜不倦引進尖端科技的決心打動了他。
兩年后,公司完成全球首創“IMIE智能視覺植入器”手術,讓3位患者重見光明。今年,公司又研制出我省首個獲批Ⅲ類注冊證的顱內壓監測產品,能準確捕捉患者顱內壓力和溫度的持續、動態變化,為醫生提供關鍵、可靠的實時數據。
“新賽道搶的是‘從0到1’的突破,面對的是高成本運營與長周期驗證的挑戰,急需的是贏得寶貴的窗口期。”向振飛認為,這是產業向高端發力的共性問題。
在不靠海不沿邊的湖南突破技術壁壘,他對湖南在暢通入境通道、優化審批流程等方面靈活而務實的政策,在“揭榜掛帥”等科研項目上的投入感觸頗深,“這讓項目得到國際頂尖智力的助力,也提升了企業大膽科研的信心。”向振飛說。
從有到優
擁抱智能化,從“規模擴張”到“價值躍升”
科技創新的澎湃動力,助推行業實現“從無到有”,也讓更多企業實現從“規模擴張”到“價值躍升”的轉型。
湖南遠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進行細胞檢測。
“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在傳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主攻中藥生產的恒修堂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朝暉道出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關鍵。
走進恒修堂全國首家數字化飲片工廠,切刀根據系統設定好的頻次、速度,將黃精切成2至4毫米的均勻片型,切完一整筐原料僅需數分鐘。把控藥物品質最關鍵工序之一的蒸煮,設備溫度一度在70℃以上,如今,藥材可在機器內實現均勻受熱與翻轉,整個流程無需人工干預。
在干燥間,近1噸重的百合鋪平在設備表面,享受舒適的“SPA”。以前,這要靠近10人的團隊搬到太陽底下曬,得“靠天吃飯”,還難以操作。
“水分控制標準是13%,在太陽底下曬沒法精準控制,如果降到10%,就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公司生產保障部負責人楊波介紹,如今,依托出料端的紅外檢測設備,物料水分得以精準控制,真正實現了全年高效、穩定生產。
湖南入列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中藥資源位列中部第一。如何把老祖宗的智慧充分挖掘出來?
近年來,湖南不少中藥企業嘗試將“經典名方”通過傳承創新變成“經典產品”,中藥創新藥“天苓止眩片”獲批臨床試驗,九芝堂六味地黃丸等16個中藥大品種在多個國家注冊。
青風藤、茯苓中藥材ISO國際標準發布,一座座數字化工廠建起,解決了產業標準化程度低的難題。
企業不斷攻克技術“山頭”,用“拳頭產品”壯大我省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的市場。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產業鏈上更多企業借助AI與數據的力量,落地應用場景。
智慧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廳,參觀者總愛在砭石中醫四診儀上駐足體驗。將舌頭輕輕伸出,儀器上的高清攝像頭便會快速采集舌像,后臺系統隨即啟動分析,不過幾秒,屏幕上就會跳出舌色、舌形、苔質等6個維度50多項舌診要素的詳細分析報告。
“機器診斷我是痰濕體質,連我睡眠不好都測出來了。”體驗者看到結果總忍不住和身邊的人分享。
“機器‘智慧’的背后,融入了團隊采集的數百位名老中醫在臨床診療中積累的龐大舌診數據、人工對舌象進行的精細標注、人工智能算法的深度訓練。”智慧眼常務副總經理甘步云介紹,該儀器已在湖南、重慶多家基層醫療機構應用。
從研發人臉識別社保認證系統起家,到自研大模型砭石與DeepSeek雙重賦能醫院預問診、輔助決策、合理用藥管理,再到面向廣大用戶的慢病管理AI工具……和智慧眼一樣,湖南企業正通過場景驅動與技術攻堅,為產業價值躍升開辟更多可能。
從點到線
協作與整合,“大船出海”更從容
獨木不成林,單弦難成曲。
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鏈條綿長、監管嚴苛產業。分散的產業不僅會放大各環節的短板,更會制約創新效率、推高成本。
如何協作與整合,成為產業的必答題。
微智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IMIE智能視覺植入器。
9月19日,在中南源品干細胞科技園實驗室里,穿著白色無菌服的技術人員正透過顯微鏡觀察細胞培養皿的變化。一旁的液氮罐中,靜默儲存著數以萬份的細胞樣本,仿佛一個承載著生命希望的“未來銀行”。
從細胞儲存,到細胞劑及衍生產品生產制備,再到細胞藥物與臨床技術研究,最后到細胞治療與臨床轉化應用……多年來,源品細胞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致力于布局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產業鏈的上、中、下游。
“在湖南發展細胞與基因產業,有很好的先決條件。”該公司研發事業部總經理鄭春兵細數,湖南擁有芙蓉實驗室、干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省級創新平臺;擁有包括湘雅、南華以及多所省級三甲綜合性醫院作為高水平臨床研究的支撐。
同樣瞄準湖南這片創新沃土,湖南遠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專注研發細胞治療產品,過去幾年已授權多個經驗證的腫瘤治療靶點給10余家跨國藥企和中國新興藥企。
“今年10月1日即將正式實施的《湖南省細胞和基因產業促進條例》,對企業而言是‘重大利好’。”遠泰生物董事長向雙林指出,條例不僅在細胞儲存、藥物評審等環節提供規范指引,還創新性地提出“拓展性臨床應用”機制,釋放了“技術路線”和“藥物路線”雙軌制發展的信號,為企業提供了更多元的轉化路徑。
然而,與國內外先進地區相比,湖南省細胞與基因產業發展仍存在產業投入不足、平臺量多質不高、龍頭企業拉動作用小、人才流失等問題。
“我認為產業整合是必經之路,將來并購會成為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的常態,‘大船出海’才有核心競爭力。”向雙林認為,“布局和搭建成熟的產業生態圈是最重要的,本地企業形成供應鏈協同,我們的生物醫藥產業就真正活躍起來了。”
目前,湖南正通過集聚區、特色園區打造,探索鏈長、校長、盟長等“五長聯動”機制,整合企業、高校、醫療機構、產業聯盟資源,有效化解“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
就像正在分化的干細胞,湖南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既有無限潛能,又需要合適的生長環境。隨著政策環境的優化和產業生態的不斷完善,它正迎來新的發展期。
源品細胞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進行細胞制備。
本版圖片均為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傅聰 攝
創鏈引領 產鏈增能
筑造中部生命健康產業發展高地
省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工作專班辦公室
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鏈發展勢頭持續向好,中藥領域優勢明顯且穩健增長,化學藥領域發展穩中有進,生物制品領域發展勢頭強勁,醫療器械及裝備領域國內領先,化妝品行業呈快速增長趨勢。
以頂層設計優化產業布局。制定出臺細胞基因、中醫藥等生物醫藥領域支持政策。支持常德市打造全國一流的合成生物制造產業新高地,常德津市已建成全國最大的生物酶制劑、甾體原料藥和醫藥中間體生產出口基地。寧鄉美妝谷成為國內新興美妝產業集聚區。2024年,婦科千金膠囊(片)、四磨湯口服液等30個中成藥品種年銷售過億元。醫療器械及裝備細分領域國內領先,2025年省內二、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突破萬張。
將科技變量轉化為產業動能。積極籌建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領域研發中心,推進湖南腦機接口納入國家規劃。部署實施省十大技術攻關項目、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40余項,支持企業與高校合作開展細胞和基因治療、合成生物、醫工交叉、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領域關鍵技術研究,取得4項“全球首例”重大科研成果。布局建設一批創新聯合體、中試基地等平臺,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技術合同交易額不斷突破。
招商交流引入產業活水。承辦組織產業對接活動,搭建溝通合作平臺。推動湘江新區與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招商協議,愛爾東方眼谷正式開園,并引進瑞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首批入園企業。全省生物醫藥產業達成意向簽約項目227個,總投資668億元。
下一步,湖南將落實健全產業發展政策支撐體系,大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強化產業研發創新與平臺建設等重點任務,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