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把尺子量眼前到智能遙感測太空,計量事業躍進到“一切皆為數據,萬物皆可計量”的數字時代。湖南開全國先河開辟新賽道,著力打造智能衡器計量產業鏈——
計量萬物,鐫刻“中國精度”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于淼 李偉鋒
“布手知尺”“手捧成升”“滴水計時”……這些由老祖宗在生產實踐中創造的計量方法,至今仍具實用價值。
如今,從水電氣表、打車計費,到看病就醫的血壓計、體溫表等,智能計量與我們的生活更是息息相關。
從簡單的制造傳統“度量衡”產品,擴展到覆蓋儀器儀表、基礎電子元器件、醫療診斷檢驗和監護裝備、智能檢測裝備、地理遙感信息等,計量事業正在經歷量子化革命,其應用覆蓋制造業、能源、醫療、環保、交通、食品、航空航天等幾乎所有國民經濟關鍵領域。
2024年,湖南開全國先河,將智能衡器計量產業單列為重點發展產業鏈,并在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的衡陽設立智能衡器計量產業園。當年,全省智能衡器計量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226.24億元;今年1月至7月實現營業收入380.6億元、增長13.1%。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廣泛應用,計量產業將具備更強的智能化功能。在萬物皆可計量的數字時代,湖南智能衡器計量產業,如何以更強實力鐫刻“中國精度”?
(9月10日,長沙市岳麓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威勝集團的智能制造數字化車間。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傅聰 攝)
“計量之都”衡陽,崛起產業新高地
如何在有限的容器中實時計量1500攝氏度鋼水的位置?衡陽鐳目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手握“獨門絕技”。針對傳統煉鋼模式中能耗高、質量波動大、生產效率低等痛點,該公司集合智能計量技術為山東日照鋼鐵有限公司量身設計,部署高精度傳感器網絡,實現對鋼水溫度、成分、設備振動等關鍵參數的實時感知,數據傳輸延遲控制在毫秒級,使鋼水終點溫度命中率、自動出鋼成功率都達到了行業領先水平,年創效益超1億元。
與此同時,其研發的世界首套適配全球最寬5600毫米(軋機之王)寬厚板產線的探傷之王——電磁超聲智能探傷計量系統,可以在線高速計量鋼板內部缺陷的大小、位置,填補了國際技術空白。
“量”出產業新賽道這樣的典型案例,在衡陽智能衡器計量產業鏈上,可謂比比皆是。
衡陽市相關負責人介紹,智能衡器產業作為衡陽特色產業,有一定歷史淵源。
自秦漢以來,衡陽就是度量衡器具的重要制造中心。清代進入鼎盛時期,衡陽“衡器坊”的工匠們用巧手打造的天平、秤砣熱銷湖廣。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衡陽計量產業就曾風靡一時。儀表廠、地磅廠等企業生產的稱重設備,曾廣泛應用于工農業和科研等領域。
近年來,衡陽涌現出“船山時間谷”鐘表產業園、衡山科學城精密儀器片區等特色園區,以及鐳目科技、北方光電、率為科技等一批現代計量企業,延續著衡陽“度量衡”血脈,成就“計量之都”美譽。
省委、省政府著眼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智能衡器計量產業納入全省綠色智能計算“3+5”產業體系和第13條重點產業鏈,并在衡陽建設智能衡器計量產業園。
去年2月,衡陽智能衡器計量產業園項目啟動。園區瞄準國際計量產業前沿,以衡器(計量檢測)、量具、量儀等新型裝備為主導產業,致力于打造中部地區最大的集計量認證、研發設計、生產與展銷于一體的專業園區。
今年5月20日,產業園首開區正式啟用,已成功簽約26家企業,包括7家上市公司及多家國家級科研機構。據介紹,今年衡陽市智能衡器計量產業產值有望達到140億元,成為新的產業高地。
“鏈”上開花,激活乘數效應
鏈式發展是現代經濟的主要形式。一個產業的良性發展,固然需要良好的產業生態。良好的產業生態首要特征是不斷優化的產業鏈條,產業鏈條越長,產業集聚效應越強,產業發展潛力就越高。
從企業來看——
一顆雞蛋,用一束光打進去,馬上就知道它是好是壞;一個蘋果,只需要一束光,就能知道它甜不甜,這是光譜的神奇之處。奧譜天成(湖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憑借光譜分析獨特優勢,每年推出30多款新產品。儀器從納米級的芯片缺陷檢測,到萬米高空的衛星遙感;從實驗室的前沿科研,到田間地頭的果蔬甜度測定……這束“中國之光”已服務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半導體、量子科技、生物醫藥等戰略產業的“火眼金睛”。
(9月10日,長沙市天心區,奧譜天成(湖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ATR8800共聚焦顯微拉曼光譜成像儀。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傅聰 攝)
(9月10日,長沙市天心區,奧譜天成(湖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調試檢測ATR8800共聚焦顯微拉曼光譜成像儀。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傅聰 攝)
專注電量計量的威勝集團,深耕產業鏈細分領域,屢有“首創式”產品驚艷市場:國內首臺0.2S級高精度電能表、首臺帶諧波分析的電能表、首臺0.1S級準確度電能表、首臺沖擊負荷電能表、首臺電能質量電能表……集團相關負責人王建忠介紹,企業已拓展水務、燃氣、碳匯等計量領域,并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計量產業生態,產品及服務覆蓋70余個國家和地區。當前,企業正通過技術溢出和供應鏈整合,推動上下游企業協同,攜手產業鏈企業在新能源領域開發更多應用。
(9月10日,長沙市岳麓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威勝集團的展示墻。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傅聰 攝)
位于株洲的中鐵檢驗認證株洲牽引電氣設備檢驗站有限公司,其服務涵蓋高速列車、城軌車輛、電力機車、內燃機車、工程車等核心系統的綜合測試、檢驗檢測和認證試驗。在牽引系統、電磁兼容、環境與可靠性、網絡與無線、聲學試驗能力優勢突出,多項檢測實驗能力居于國家、行業領先。近年來,服務領域延伸到光伏、儲能、儲能、制氫電源等產品檢測領域。
在產業區域布局上看——
衡陽智能衡器計量產業自然撥得頭籌,其較為完備的產業生態引得鏈上企業慕名前來落子布局。
長沙逐漸形成了覆蓋上游元器件、中游終端裝備、下游檢驗檢測服務的智能衡器計量產業生態。岳麓高新區作為全省唯一的檢驗檢測特色產業集聚區,其檢驗檢測產業集群獲評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株洲圍繞軌道交通、中小航空發動機、先進硬質合金等重點產業,引進培育了一批關聯企業,同時聚焦優化產業生態,布局建設了123家服務平臺。
目前,全省3000多家企業匯集于智能衡器計量產業鏈,擁有相關專業的高校5家,計量支撐機構10余個,孵化了一批智能衡器計量名品名企。比如,威勝集團智能電表業務穩居國內第一、全球第三,天恒測控成為電磁測量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鐳目科技在溫度、濃度等計量領域首創了多項世界先進技術,常德牌水表市場占有率居全國前列。
(9月10日,長沙天恒測控股份有限公司陳列室里展示的產品。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傅聰 攝)
(9月10日,長沙天恒測控股份有限公司應用于生產線的電工鋼片磁性能自動測量系統。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傅聰 攝)
完善產業生態,跑好新賽道
智能衡器計量產業具有研發周期長、研究領域深、可結合場景多等特點。在湖南,目前這一產業集聚度不高帶來的物流成本、上下游響應時效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發展。
“我們期待的不是簡單的企業聚集,而是深度‘化學反應’。”采訪中,有企業家表示。
與此同時,智能衡器計量產業細分垂直的應用場景,就好比硬幣的兩面,既能夠達到異軍突起、單點突破的奇效,也有覆蓋用戶有限、發展空間不足的“成長煩惱”。
據統計,湖南智能衡器產業規下企業占比達80%,龍頭鏈主企業不多,產業鏈企業規模整體偏小,試驗機制造、農林牧漁專用儀器儀表制造、核子及核輻射測量儀器制造、自然科學研究和試驗發展、氣象服務、能源礦產地質勘查等6個行業暫無規模以上企業。
破局的關鍵,或許在于找到產業鏈企業需求的“最大公約數”。
重點發展智能衡器計量產業,湖南屬“第一個吃螃蟹”。雖然現有國民經濟行業中,還沒有明確的智能衡器計量產業統計調查范圍,但湖南對行業發展有了較清晰的認識,逐步厘清產業發展思路。
產業內涵發展上,包括上游的新型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計算及軟件等,中游的智能衡器計量模塊與設備、相應儀器儀表制造、標準化服務等、下游的計量檢測集成、數智應用和終端行業應用等。
產業外延發展上,突破稱重、計時、測量等傳統產品制造業,擴展到計量測量、檢驗檢測設備制造為基礎,應用服務為延伸的融合性產業,涵蓋檢驗、檢測、標準、認證等多個領域。
針對我省智能衡器計量產業企業不夠強、產業不夠大、鏈條不夠長、生態不夠優等現實,采取針對性措施加速培育。
聚焦市場需求痛點和技術攻關難點,湖南出臺支持衡陽智能計量衡器產業園建設的“省十條”政策,將智能衡器計量產業納入先進制造業高地、重大科技攻關、“揭榜掛帥”“兩重兩新”等政策支持范圍,全方位護航產業健康成長。
為培優產業鏈生態,湖南從制造業態、服務業態、融合業態三大板塊入手,協同完善產業生態。錨定創建國家級、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目標,推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產業發展體量、質量和集聚度。
從“度萬物、量天地、衡公平”到“萬物皆可計量”,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智能衡器計量產業蘊藏無限可能。一個計量產業的新時代,正加速而來。
把“智能衡器計量”打造成第二張湖南制造名片
智能衡器計量產業工作專班辦公室
智能衡器產業鏈呈“兩端高、中間聚”特點。上游高端傳感、計量芯片仍依賴進口,但國產替代已提速;中游整機制造向系統集成、軟件算法延伸,形成“硬件+服務”混合業態;下游應用碎片化,食品、醫藥、物流、能源等場景對精度、合規、數據閉環要求差異大,倒逼企業走行業定制路線。總體來說,智能衡器計量產業是一個統計范圍大、應用范圍大、市場需求大的“三大”產業。
專班圍繞智能衡器產業鏈開展了系列工作。在政策推動上,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衡陽智能計量衡器產業園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省發改委協調將智能衡器計量納入“十五五”規劃整體布局,省工信廳推進湖南省智能衡器計量“十五五”規劃編訂工作,為產業發展筑牢政策根基。在產學研合作促進上,開展2025年校企合作“雙進雙轉”智能衡器計量專場對接活動,積極搭建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溝通橋梁,整合各方資源攻克技術難題。在園區招引建設上,智能衡器計量及智能制造產業子基金發布首期10億元招募令。推薦中電48所等3家企業申報省先進制造業重大攻關需求項目。衡陽引進簽約智能衡器計量產企業達21家。
展望“十五五”,智能衡器將復制“新能源電池”式爆發路徑,但邏輯從“政策補貼”轉為“合規驅動+數據變現”。國內食藥品GMP、能源“雙碳”計量、物流超載治理等法規進入密集修訂期,下游對“可溯源、可認證、可聯網”的計量設備需求持續增加。湖南努力把“智能衡器計量”打造成繼“工程機械”之后第二張湖南制造名片。
責編:張嵐
一審:張嵐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