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周陽樂 周順 通訊員 李瑞軍
在常德市武陵區市中心商圈,有個叫雞鵝巷的地方。9月中旬的晌午,陽光依然灼熱,地上那塊刻著“雞鵝巷遺址”的鐵牌格外燙手。
站在巷子口,抬頭是湛藍的天空,低頭是沉默的銘文。84年光陰劃過,雞鵝巷的磚瓦早已重歸平靜,但1941年那個染血的清晨從未被遺忘——侵華日軍731部隊投下的鼠疫桿菌,曾讓這條巷子成為人間地獄。
今天我們俯身重拾那些被塵封的苦難碎片,并非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讓灼熱的歷史真相,刺破時間的隔膜,永遠不被遺忘。
多年后才知道害死兒子的“人瘟”是侵華日軍所致
“舊社會我們家很窮,無田無地可種。父母到常德城區求生,父親靠挑賣河水掙錢,母親帶著兩個哥哥和姐姐在大街小巷要飯。”現年81歲的侵華日軍731部隊常德細菌戰受害者遺屬高緒官,悲痛地向記者訴說那段“過不去”的歷史。
1941年底的一天夜晚,兩個哥哥突然患病,身上時冷時熱,頭痛,高燒不止,后發展到多次抽搐,嘴里還吐血泡,父母親急得直哭。第二天,其父因無錢醫治兩個哥哥,托人到沅江邊上的麻陽街租了一條小漁船,帶著病重的兩個兒子趕回老家漢壽縣新興嘴鄉高家村。然而在回家的路上,兩個哥哥便先后離世。
“太突然了,父母悲痛至極,母親幾乎哭瞎了眼。他們當時并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后來聽說是常德發‘人瘟’,死了不少人。從那以后,父母再也沒有去常德城區謀生。”高緒官說。
常德市日軍細菌戰受害者協會會長高鋒是高緒官的兒子,多年來一直在收集證據向日本政府提出訴訟。他告訴記者,直到20世紀90年代,在原侵華日軍大本營參謀本部負責聯絡實施細菌戰的作戰課參謀井本雄男的工作日記被曝光,一些相關人士來到常德調查取證,奶奶才得知當年的“人瘟”是侵華日軍所致,心痛不已。
《井本日志》中對常德細菌戰的記載如下:1941年11月4日凌晨,731部隊一架97式輕型飛機,于日本時間5:30從南昌起飛,6:50到達常德。由731部隊航空班增田美保少佐駕機,將36公斤代號為“谷子”的染有烈性鼠疫傳染病菌的跳蚤,與大量谷、麥、豆類等雜物在常德城區投下。
在《井本日志》中,將細菌戰秘稱為“保號作戰”,將“鼠疫跳蚤”秘稱為“谷子”,并記錄每克“谷子”平均是1700只跳蚤。日軍在常德投下了36公斤“谷子”,總計約6000萬只“鼠疫跳蚤”。當時常德城區人口是60000人,從理論上計算,常德城區的居民,平均每人將受到1000只鼠疫跳蚤的叮咬。
“那年我10歲左右,悲慘情景至今記憶猶新。”侵華日軍731部隊常德細菌戰受害者遺屬易孝信今年雖已92歲,但仍思維清晰。回想起日本軍國主義者給中國人民、常德人民以及易家灣村的父老鄉親帶來的災難,依舊義憤填膺。
“易家灣村是我出生的地方,1942年9月前后不到4天時間里,這個常德城郊美麗的、只有12戶46人的小村子,由于受日軍細菌戰引起的鼠疫之害,慘死了12人,其中我們易氏家族死了6人、鄰居和親戚死了6人,包括我的親姐姐和她未滿周歲的孩子。”
“大家的癥狀基本相同,都是發高燒,全身抽搐。當時也不知道這是什么病,聽大人稱其為‘烏鴉癥’,因為死后尸體呈紫黑色。”易孝信回憶,村民的突然慘死引起全村人的極大恐慌,沒有死人的幾戶都逃到親戚家躲災去了。死者家里,外人不敢進去幫忙,死者無人殯葬,慘象環生。
“至今日本政府還不承認細菌戰事實,用種種借口否定我們的控訴,這只能給他們本不光彩的臉上再涂一層黑。”易孝信悲憤不已。
湘雅醫學院院刊揭露“無聲大屠殺”
在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院史館內,保存著一份1942年的《國立湘雅醫學院院刊》,湘雅醫學院第12班校友譚學華在上面發表了常德鼠疫患者詳細病例和發現過程。這是向世界揭露常德細菌戰暴行的第一篇報道。
中南大學圖書館醫學分館館員、湘雅醫學院院史講解團成員彭展介紹,1941年11月4日下午,常德縣警察局將收集到的日軍投放的少許谷麥、豆粒等,送交廣德醫院副院長譚學華檢驗。在醫院設備極其簡陋的情況下,譚學華與化驗室主任汪正宇一同進行檢驗。他們創造性地使用肝硬化病人的腹水作為培養基,成功培養出了細菌。譚學華當時有一個初步判斷——致命病菌!
隨后,譚學華將樣本送到沅陵湘雅醫院呂靜軒處確認,呂靜軒又將結果報告給時任省衛生處防疫處長鄧一韙,鄧一韙據此向當時的省政府匯報并最終請來了細菌學專家陳文貴校友。“他們都是湘雅的校友,懷著同樣的責任使命,接力完成了常德細菌戰事實的科學認定,證實谷麥、豆粒上有大量鼠疫桿菌,共同完成了對這一反人類罪行的科學認定與揭露。”彭展說。
翻開病例記載清晰可見:首個病例,12歲女孩蔡桃兒從發病到死亡僅36個小時。
“發病急、病情重、進展快!”中南大學醫院管理處處長、湘雅醫學院副院長、湘雅醫院傳染病學教授彭仕芳介紹,“鼠疫發病具有突發高燒、頭痛、神志不清、淋巴腺腫大、皮膚呈黑紫色等臨床特征,這也是‘黑死病’名稱的由來。”
日軍在常德投下染菌跳蚤和谷麥,其陰謀的設計原理是什么?
彭仕芳分析,日軍投下大量染有鼠疫細菌的跳蚤和載有跳蚤的谷麥、絮棉,谷麥引誘當地鼠類吃食,鼠疫先在鼠類中流行,鼠類發病死亡后,其身上的帶菌跳蚤就會尋找新的宿主,從而在人群中進行傳播。
“鼠疫是個非常可怕的傳染病,它主要分為三型:第一型是腺鼠疫,第二型是肺鼠疫,第三型是敗血癥型鼠疫。在那個沒有有效治療手段(鏈霉素等抗生素)的時代,鼠疫幾乎是致命的。”彭仕芳表示,“有調查顯示,常德細菌戰確定造成有名有姓的鼠疫受害者死亡人數達7643人。這應該還不是完整的統計,實際死亡人數肯定遠遠大于這一數字。這是一種旨在徹底摧毀一個地區生機與元氣的‘無聲大屠殺’,日本軍國主義者這種違背國際公約、反人類的罪行不可饒恕!”
84年過去,親歷者的皺紋里藏著說不完的痛,檔案紙頁間凝固著無聲的吶喊。常德細菌戰不是歷史課本上輕描淡寫的一頁,而是深嵌在這片土地肌理中的傷痕。這份記憶,是給逝者的告慰,更是對生者的警醒:和平的珍貴,正在于它曾如此破碎過。唯有記住黑暗為何降臨,才能讓光明永不褪色!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