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市場整體承壓,傳統房建企業四處“找米下鍋”求生存,湖南從“弱連接”中鍛造“強鏈條”——
裝配式建筑逆風破局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劉樂 胡宇芬
“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裝配式建筑挑戰傳統建造的雄心越來越大。只是,隨著城市發展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更新,新建建筑市場需求收縮,挑戰難度增加不小。
作為全國綠色建造試點唯一省份,湖南正積極推動建筑行業向綠色化、工業化和智能化轉型,處于全國前列的裝配式建筑產業被寄予厚望。
房地產市場整體承壓背景下,裝配式建筑如何從市場中拿到更多“蛋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如何強化協同?從傳統建筑行業轉型而來的企業,又該如何把握機遇?
政策開路
裝配式建筑滲透率超六成
湖南師范大學桃花坪校區,14~18棟學生宿舍和第四教學樓外觀簡潔美觀。你可能不知道,它們都是裝配式建筑。

“不僅總工期縮短四個月,而且現場減少作業人員約30%,綜合成本每平方米降低了約100元。”工程總承包方湖南省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龍新樂給記者算賬。
如此高效綠色是如何實現的?答案來自工廠生產實踐:車間里預先生產墻板、樓梯等構件,拖到建房現場直接組裝,垃圾、揚塵、刺耳噪聲也大大減少。
湖南裝配式建筑在全國起步較早。2014年,湖南將裝配式建筑列為重點扶持的十大新興產業之一,由此催生了一批敢于嘗新的企業。2021年,湖南成為全國首個綠色建造試點省份。此后,湖南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出臺扶持政策,推動裝配式建筑產業加速發展。
裝配式建筑對傳統建造的挑戰,猶如新能源車對燃油車的挑戰,推廣之路并非一蹴而就。既要改變用戶的思維慣性,又要給新技術發展完善的時間,政策的呵護至關重要。

湖南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兩側發力。一方面,明確要求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以上的政府投資或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公共建筑等采用裝配式或其他綠色建造方式。另一方面,通過財政補貼、信貸、公積金等政策予以支持。
今年,湖南政策支持進一步升級,全面實施裝配式建筑高質量發展“八大行動”,對擴大應用場景、“一企一策”支持、加強首發獎勵、推動出海等作出了明確規定。
得益于這些年我省政策的持續引路,裝配式建筑項目明顯增多。
在長沙湘江新區文軒路,傳統人行道與裝配式一體化人行道相鄰鋪設,外觀截然不同。“這些約4米寬的大塊構件,集成人行道、樹池、盲道等功能,可通過4個吊裝螺釘完成安裝和整體更換。”研發生產并施工的湖南東方紅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設計部副部長濮璽告訴記者,這種人行道目前已在許龍路和文軒路部分路段試點使用。此外,在道路北側人行道下設電力隧道,也采用了裝配式結構。
還有的企業將市場瞄準海外,產值增速喜人。“今年上半年,海外合同額達1700萬元,同比增長466.67%。”中湘智能建造金鱗甲公司副總經理譚剛龍告訴記者,下一步要進行產線智能化升級,打造“黑燈工廠”,提高生產效率,加快開拓國際市場。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7月,全省裝配式建筑完成產值1940.8億元,同比增長97.6%。同期,全省城鎮新開工房屋裝配式建筑面積1167萬平方米,占全省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64.2%,較去年同期提升10.4個百分點。
積極破題
增強產業鏈適配
推廣裝配式建筑,迫切需要強有力的統籌整合者。在調研中,多家企業談到了相同的感受:設計、生產、施工等環節分散,企業間協作主要靠具體合同維系,難以形成長期穩定的關系。而不同的項目,有差異、標準不統一,難以像汽車、手機那樣大規模生產,成本優勢不明顯。
如何破解產業鏈“弱連接”難題?湖南的思路是從“弱連接”中鍛造“強鏈條”,從最容易推進的標準化場景切入,逐個突破。
對此,湖南創新推出裝配式建筑“六個一”分類推進模式,選擇高校宿舍、綠色農房、市政設施等六類建筑類型,分別建立技術體系、標準圖集和專屬審批流程,同時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和產業聯盟。
湖南師大桃花坪校區學生公寓項目,便是我省高校中首個采用“六個一”模式并實現全過程標準化建設的項目。“通過采用省級標準圖集,我們將構件類型從565個降至184個,平均標準化率84.6%,預制柱、預制樓梯、預制電梯井、預制沉箱等實現100%標準化率。”該項目設計負責人、湖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建筑一院院長肖經龍介紹。
目前,“六個一”模式正在全省多地推廣。
湘江新區在智能網聯、大學科學城、高鐵西站、中聯智慧城4個片區推廣應用裝配式市政產品;中建五局推出工廠化集成模塊體系,推動“舊改好房子”;裝配式綠色農房也取得顯著進展,去年全省建成超1000套綠色農房,今年省級試點地區增至6個,全省裝配式綠色農房企業增加到21家……
“標準化解決了技術問題,要真正強鏈,還要在組織方式上創新。”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2024年底,湖南認定了首批10家裝配式建筑產業鏈龍頭企業,涵蓋設計、生產、施工等領域,通過“揭榜掛帥”,支持企業按類型組建“產、學、研”產業聯盟。

比如合力打造保障性住房“好房子”,天悅裝配式保障房被列入全省首批智能建造項目清單,項目總承包單位湖南琨基聯合三一筑工、省建科院成立保障性住房產業聯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師大桃花坪校區項目還創新采用了EMPC模式。肖經龍解釋說,“就是在傳統EPC(設計、采購、施工一體化)基礎上增加生產環節(M),形成全流程一體化管理模式,能解決工程建設主體各自為政、流程脫節的問題。”據了解,配套的招標評標辦法正在制定中,有望在全省推廣。
從“單打獨斗”到“聯盟作戰”,從“非標定制”到“模數協同”,湖南正在探索一條以應用場景為牽引、標準為支撐、產業聯盟為載體、EMPC模式為突破口的產業鏈發展新路。
跨界融合
重新定義賽道
9月8日,記者在東方紅建設集團長沙產業園的工廠車間看到,隨著模臺勻速流轉,大量預制構件在流水線上自動生成。這是該集團向裝配式建筑產業轉型的一個場景。

這番景象,折射了湖南裝配式建筑行業的一個現實:全省現有裝配式建筑產業鏈上企業1000余家,多數是從傳統建筑企業轉型過來的。
但傳統建筑企業的轉型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我們最頭疼的還是‘人’的問題。”一位項目經理坦言,“懂裝配式建筑的管理人才太稀缺了,構件拼接這些技術環節對工人要求也很高。”
如何破解人才困境?湖南多措并舉。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支持高校開設智能建造專業,推動人工智能與土木工程深度融合;將裝配式建筑納入施工現場人員培訓和職稱評價體系。”此外,加大資金投入,幫助農民工轉型為產業工人。東方紅吊裝事業部部長殷翠平,在全國首屆裝配式建筑職業技能競賽中摘得冠軍。
調研中,記者還發現了一個積極信號。裝配式建筑發展中,沖擊最小的設計環節,也在嘗試跨界融合。
省建筑設計院針對行業痛點,研發“TSI高性能疊合樓板”,榮獲2023年度國際質量創新大賽一等獎。“我們采用‘夾心集成’模式,類似于三明治,集結構、保溫、隔聲于一體,已應用于湖南師大桃花坪校區等十余個項目。”湖南壹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捷超自豪地介紹。
隨著智能建造的推進,從裝配式建筑起家的企業,升級也是應有之義。
東方紅建設集團的水平流轉生產線,來自三一筑工。
“公司從提供預制構件生產線起步,2019年起轉向核心結構技術研發,攻關建筑主體受力中的‘豎向構件’等難題,現在邁向提供智能建造整體解決方案服務。”三一筑工華中大區副總經理邢智遠告訴記者,正在建設的長沙經開區61畝工業廠房項目中,就全面應用了自主研發的SPCS智能建造系統,能整體降低成本約495萬元,縮短工期超2個月,并達到A級裝配式建筑標準。
眼下,湖南謀劃推廣EMPC工程總承包模式,加快讓市場主動選擇裝配式建筑的步伐。未來,隨著“黑燈工廠”、機器人普及等智能場景不斷落地,湖南將在跨界與融合中,開拓裝配式建筑產業新的天地。
湖南推動裝配式建筑“工效更高、品質更優、成本更低”
省裝配式建筑產業工作專班辦公室
今年以來,全省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錨定4000億元產值目標,有力有序推進裝配式建筑產業倍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1—7月,全省裝配式建筑產業產值突破1940.8億元,同比增長97.6%,完成全年目標的48.5%,呈現出強勁發展態勢。
這一突破性進展源于湖南獨創的政策鏈、創新鏈、場景鏈三鏈融合機制與“六個一”分類推進模式的協同發力。在推動裝配式建筑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湖南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和創新引領,探索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發展路徑。省工作專班各成員單位按照省政府《關于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積極推動支持裝配式建筑發展的政策落地。
在產業鏈建設方面,湖南著力培育“鏈主型”龍頭企業,支持技術體系成熟可靠,具備設計、生產、施工、運維全過程標準化建造能力的企業發展為龍頭企業,增強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持龍頭企業提高市場占有率,發揮其對產業鏈的帶動力。同時,加快培育新專業領軍企業,在數字設計、智能生產、智能施工、智慧運維等領域轉型升級一批設計、生產、施工企業,培育一批數字賦能和裝備制造企業,在機電設備、高性能門窗、集成地板墻板吊頂、整體性廚衛、智慧家居等專業領域打造一批集成產品供應商。在政策支持方面,繼續推動省政府《關于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支持政策的落地見效,加強財稅政策、容積率核算優惠、科技創新發展、綠色金融、信貸支持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持續給予發展動能。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