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翠江從丹霞赤壁的懷抱中淌出,在耒水與郴江交匯處溫柔鋪展,便造就了古渡瓦窯坪。
今年8月,正值郴州市蘇仙區瓦窯坪開街兩周年慶,瓦窯坪以“瓦力全開”為主題,舉辦了一系列活動,活動期間吸引游客5萬多人次。
從千年古渡到沉浸式文旅小鎮,瓦窯坪如何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留住歷史根脈
琵琶彈奏、皮影戲演出、非遺節目表演……兩周年慶期間的瓦窯坪,處處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氛圍。相關負責人表示,瓦窯坪歷史悠久,在開發過程中需始終將留住歷史根脈置于首位。
自漢代以來,瓦窯坪便是貫通南北的水上要津,是郴州通往衡陽、長沙的水路起點和終點站,彼時商賈云集,極盡繁華,享有“小南京”盛名,有著“江岸燈火不夜城”盛景。
然而,伴隨著水運的沒落,這個千年古渡也逐漸沉寂在歷史塵埃中。唯有保留明清建筑風貌的古街,青瓦白墻、飛檐翹角,依稀可見昔日繁華。
2023年,當第二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的東風吹拂翠江,瓦窯坪應中央一號文件“拯救老屋行動”的呼喚,采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經營、群眾參與”的模式,發起了歷史文化古村項目,開啟“喚醒老屋”新篇章。
“修舊如舊,活化利用。”沒有推倒重來的轟鳴,只有針腳般的精微修繕。一鑿一斧,皆是最小干預的哲學;一瓦一木,皆是向歷史致意的信物。2023年8月,歷時6個月精心打造的瓦窯坪歷史古村項目的文化古街正式開街。古街上,輕紗懸掛,紅色燈籠點綴著古樸的青瓦屋檐,明清小鎮的風韻躍然眼前。橘井藥坊、嘉禾倒缸酒坊、玲瓏茶坊、金貴銀坊等郴州“老字號”齊聚瓦窯坪。
留住歷史根脈,在其表更在其里。瓦窯坪將文化作為旅游的靈魂,通過“可看、可玩、可學、可買”的沉浸式體驗,推動文化資源向旅游產品轉化。游客不再是被動觀看,而是可以親手制作一件陶器、體驗一次拓印、品嘗一杯現釀米酒,從而形成獨特而深刻的旅游記憶。
激活沉睡空間
“山口正銜初出月,渡頭未散欲歸云。”走進現在的瓦窯坪,碼頭寬敞,道路通暢,古樸大氣的牌坊屹立前方,沉睡的老屋已被喚醒,煥發出無限生機,蝶變成為沉浸式文旅小鎮和特色民宿小鎮。據統計,瓦窯坪歷史文化街區項目改造了16棟老屋,共計81間,在古街打造湘南民俗特色的千年煙火氣。
當地摒棄傳統低端商業模式,精準招商選資,引入一批極具文化內涵和互動體驗感的優質業態,如陶藝、桂陽剪紙、玉石雕刻、銅版拓印、活字印刷、手掌畫等非遺技藝類,非遺米酒、地方特色小吃、窯烤面包、咖啡茶飲等特色餐飲類,狀元貓文創、狀元貓柴窯面包等自主孵化類……這些業態不僅豐富了游客體驗,更使老屋成為展示精湛技藝和創造價值的“文化工坊”。
瓦窯坪以丹霞地貌為基底,融合翠江碧水。依托這一獨特景觀,高端民宿“翠江居”枕水而生。游客推窗即見云霞浸染江面,臥聽水聲潺潺入夢。該民宿于2024年獲得湖南省五星級民宿,并帶動群眾建設特色民宿,再現“一半山水詩意,一半古鎮煙火”的繁華盛景。
如今,瓦窯坪成功評選湖南省非遺示范街區,年綜合營業收入近500萬元,帶動村民創收500萬元,每年吸引百萬游客慕名而來。這個古老的渡口被文化之槳重新撐動,載著鄉愁與希冀,駛向一個更具厚度與溫度的遠方。
(梁可庭 李 貴)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