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王亮 劉樂
城市是北斗規模應用的主陣地之一。一年前,在第三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上,工信部發布了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城市名單,39個城市入選。
如今,試點城市的規模應用成效如何?9月24日,在第四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的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城市發展論壇上,株洲、上海、重慶等城市亮出了“成績單”。
應用發展呈井噴之勢
“試點城市的北斗規模應用取得顯著進展,無論是制度、應用還是保障,都卓有成效。”論壇上,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俊向公眾宣布。
近一年來,工信部制定了試點城市培育工作規則,健全了試點工作的管理體系。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城市工作的頂層設計更加完善。
39座試點城市圍繞不同領域,在實際應用上“百花齊放”。在共享出行領域,北斗獨立定位的共享兩輪車數量增長5倍以上;穿戴設備上的北斗應用達190萬套,增長4倍以上;汽車領域的應用達52萬輛,增長4倍以上;公安領域的應用達26萬套,增長2倍以上;船舶領域的應用達1.4萬艘,增長29倍以上。
上海市浦東新區是國內北斗研發和應用的前沿。當地充分利用高端裝備產業基礎雄厚、龍頭企業集聚的優勢,推動北斗技術在“海陸空”多個維度實現規模化深度融合應用。
“我們主要聚焦船舶、大飛機、汽車、無人裝備以及共享出行等5個領域,目前均已提前完成2025年度任務。為419艘船舶加裝了北斗獨立定位終端,累計出貨北斗獨立定位車載終端11.6萬臺……”上海市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主任汪瀟如數家珍。
試點城市各有拿手好戲
39個試點城市各有拿手好戲。本屆峰會東道主株洲市率先亮出“北斗數字孿生平臺”。
依托1.1萬平方公里地形級、503平方公里城市級實景三維地圖底座,株洲公安部門匯聚24個職能部門的1600億條政務數據,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關聯時空位置,構建起涵蓋警力資源、視頻監控、“兩客一危”等100多個數據圖層的“北斗數字孿生平臺”。
在株洲市公安局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實時跳動的警情數據與三維實景地圖無縫融合。基于北斗高精定位和地基增強技術,株洲公安構建“135”快速反應圈,能讓民警在1分鐘內接收警情、3分鐘內抵達現場。
重慶,被網友稱為“8D城市”。道路縱橫交錯、變化莫測,給精準導航帶來挑戰。尤其是解放碑地下隧道,位于地下20至60米的空間,總長度7.5公里,串聯近30個地下車庫,地形極其復雜。
近兩年,重慶落地“5G+北斗”室內導航系統,實現動態3至5厘米、靜態5至8毫米的高精度定位,有效解決了隧道內定位導航和車流監測等問題。目前,解放碑地下隧道日均通行車輛從原來的2000輛提升至1.2萬輛,通行效率提升6倍。
“以后大家來重慶旅游,一定驅車走一下解放碑隧道,你就知道北斗有多牛。”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鐘熙現場發出邀請。
位于中國陸地最東邊的城市佳木斯,農業基礎雄厚,機械化率99%以上,因此將“北斗+農業”作為試點建設的核心抓手。
通過給農機加裝角度傳感器、陀螺儀控制器和衛星接收器等部件,實現北斗衛星定位自動駕駛功能,既減少了人工成本,也提高了作業效率和質量。
2024年,佳木斯糧食總產達233.58億斤,較上年增長2.2%,創歷史新高。這背后,北斗立了一大功。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雄安空天信息研究院副院長路兆銘表示:“試點城市地域、發展程度不同,資源稟賦也不一樣,要因地制宜,讓北斗針對性解決城市發展的痛點、難點,形成典型經驗,推而廣之。”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