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時空智能賦能發展論壇在株洲舉辦。 供圖/組委會)
華聲在線9月25日訊(全媒體記者 李昆勵 鄒偉瑜)為人形機器人設計的導航背包、檢測核算車輛碳排放的“北斗碳標”、在無網絡環境提供通信與定位的衛星物聯終端、用于油氣管網的高精度定位系統、天地一體的搜救裝備……9月25日,第四屆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時空智能賦能發展論壇在株洲舉辦,論壇發布了多項北斗應用創新成果,把“看不見的衛星”變成“摸得著的改變”。
本屆論壇聚焦北斗時空智能化與北斗規模應用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發展的融合創新,深入探討新時代背景下時空智能發展路徑與創新機遇。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以“時空智能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從PNT到PNTRC”為主題作特邀報告,詳細闡述了北斗系統在定位、導航、授時的基本原理和技術優勢。
為全面展示時空智能領域頭部單位在技術研發、產業融合及生態構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論壇發布了多項創新成果。
其中,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發布的“青龍Pro機器人及時空智能算力背包系統”吸引不少人的注意。這款專為人形機器人設計的定位導航背包,可以確保物流配送不迷路、巡檢巡查不遺漏,讓機器人行動“如臂使指”。北斗應用發展研究院的“北斗碳標”系統可以實現車輛碳減排數據的真實性、唯一性、精準性,能有效推動車輛碳減排數據的市場化交易。
(本屆論壇上,發布了多項北斗應用創新成果。 供圖/組委會)
國家管網研究總院的“油氣管網北斗智能內外檢測與監測產品線”,是國內首款適配于管道檢測場景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授時終端及軟件產品體系,能夠有效提升管道檢測數據分析、評價的效率與質量。
華鎂鈦(湖南)科技有限公司帶來了“星基增強衛星物聯終端U120”,是一款專為解決無地面網絡覆蓋或網絡信號薄弱區域數據傳輸難題的創新型通信設備,能為使用者在極端環境或無網絡覆蓋區域提供便捷的通信與定位服務。
而北京疆泰科技有限公司的“天地一體 精準搜救-北斗新一代融合搜救裝備體系”,則聚焦救援領域痛點,深度融合北斗時空服務、衛星通信、無人機低空感知及天基物聯網感知技術,構建了全域覆蓋、全時響應、多級聯動的空天地一體化全域感知體系。形成了平、急結合的安全韌性保障平臺,極大加強了我國極端環境下的人員安全保障能力及自主搜救體系構建能力。
論壇現場,《時間頻率學報》《國際太空》《遙感學報》《衛星應用》《數字通信世界》《北斗與空間信息應用技術》等6本科技期刊發出“時空智能期刊聯合體倡議”,旨在推進期刊專業化深耕、集群化發展、產業化服務、數字化賦能”的“四化”工作,提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與產業服務能力,形成覆蓋全產業鏈的學術交流網絡,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責編:鄒偉瑜
一審:鄒偉瑜
二審:李昆勵
三審:蔣玉青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