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三醫院立體停車場井然有序的停放車輛。
芙蓉城立體智能停車場已經停用。均為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金 攝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金 實習生 彭傲
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爆發式增長,“停車難”已成為關乎城市發展和市民幸福指數的公共性難題。
在長沙,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機動車登記數量已突破400萬輛大關,這一數字較2020年增長了近一倍。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長沙市區停車位缺口尚大。這一問題在老城區、中心商業區等人口密集區域表現得尤為突出,“一位難求”已成為常態。因此,各種各樣的停車設施應運而生,其中立體停車場因能極大滿足市民的停車需求,且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土地資源,而一度被寄予厚望,立體停車場由此在星城遍地開花。
這些被稱為城市空間“節能者”的立體停車場如今運營得如何?近日,記者深入調查走訪發現:冷熱不均。除了少部分正常營業外,不少投資不菲、規模不小的“香餑餑”遇冷,部分甚至淪為了“鋼鐵擺設”。本是要讓土地集約化利用,創建更多停車位資源,為何反而形成車位空閑,造成資源浪費?怎樣才能喚醒這些沉睡的“鋼鐵俠”……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開展了為期半個月的深入調查,先后踏訪12家立體停車場,試圖找到答案。
現象直擊
多個立體停車場成擺設
“廢棄有蠻久了嘞!”9月8日,記者驅車來到七年前曾報道過的芙蓉區韭菜園街道九如巷全智能停車場,在附近遛彎的市民劉先生告訴記者,該停車場關停已經約有兩年了。
記憶中,這個上下共四層、多達254個停車位的全省首個全智能停車場采用一卡式全自動停車、取車設備,機械臂運取全程不超過90秒,曾吸引不少車主前來嘗鮮。
果然,當記者的車靠近停車場進出口的智能抬車桿,其已毫無反應。
記者下車步行進入停車場,發現該停車場內部與最初試運營時已截然不同:原本锃亮的地上落了一層厚厚的灰,偌大的停車場空蕩蕩不見車輛,“泊達泊車客戶服務中心”和“設備操作室”等辦公室門窗緊閉空無一人。
無獨有偶,位于長沙縣三一路與板倉路交會處的星城智泊立體車庫同樣陷入“沉睡”。
9月10日,記者驅車來到這處“長沙縣首個全智能立體車庫”進行探訪。
這座立體車庫由長沙縣星城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于2018年11月試運行,共有10層,設計停車位190個,車庫共有4個進出口,可同時進行4臺車的存取。
當日下午4時,記者來到該停車場時,發現供車輛進出的四個卷簾門已拉上,有五輛車停在卷簾門前面,將其牢牢堵上了。
“運營不下去了,我們都把車停旁邊去了?!苯洺5礁浇顒拥氖忻駨埾壬硎荆∠笾羞@個停車場關停有兩年了。
而同樣面臨關停命運的還有芙蓉城立體智能停車場。這個長沙城區最早的立體機械車庫在2017年2月底便開始調試,采用垂直升降方式,高約29層,設有兩個入口,可供104臺車停放,平均存取車等候時間90秒,當時號稱是“長沙市用地最節約的車庫”。
9月11日,當記者來到這里,發現車庫已經停運,昔日進出口通道堵滿了停放的車輛。此外,中山亭附近可供126臺車停放的友阿黃金智能停車場已經被拆除,正在施工改建中……
市民吐槽
停車難度大,壓力堪比考科目二
“我一般不停立體停車位,不好停,太麻煩了!”9月12日上午,記者在三湘南湖大市場香澤南湖大廈立體停車場看到,正駕駛著一輛理想SUV的王女士在嘗試兩遍都未成功后,略帶生氣地將車開走停到一旁路邊。
這個位于車站北路與同豐路交會處的立體停車場2019年9月投入使用,能容納180輛車停放,占地僅300余平方米,面積為同規格地面停車場的十分之一。
該停車場高15層,分為6個區,有多個進出口,車輛可坐“電梯”直達。
記者欲將車停進立體停車場進行體驗。由于停車位較窄,且兩邊有方鋼邊界線,幾次進退倒車才艱難擺正,其間聽得到輪胎與鋼鐵摩擦發出的刺耳聲音。而在一般地面停車場,記者一般都是一把入庫。
“我就到附近辦事,半個小時就走了,停進去太麻煩了?!闭郎蕚浒衍囃T诼访嫱\噲龅睦钕壬嬖V記者,之前為了嘗鮮體驗過一次。“好不容易把車停進,辦完事想取車又得等三五分鐘。不如地面停車場方便?!?/p>
場外車擠擠,場內車稀稀。記者觀察到,該處的立體停車場的停車量與邊上露天停車場的停車量大概三七開。
“現在天氣熱,不少車主怕曬,傾向于將車停進立體停車庫?!痹撎幈0哺嬖V記者,還有一部分年輕人喜歡“嘗鮮”,也會把車停進去。不過更多市民圖方便把車停在邊上的地面停車場,甚至違規停在消防通道上。
9月14日,記者來到雨花區井灣子智能車庫。恰好遇見一位駕駛比亞迪海豹的王女士正在將車停進該立體停車場。
“停車心理壓力堪比考科目二,幸好我的車小,不然抬都抬不進去?!蓖跖扛嬖V記者,她是帶小孩到旁邊醫院看病的,考慮到醫院一般停車位緊張,便把車停到該處。不過,沒想到車位這么難停,她進退好幾把,在保安的指揮下勉強把車停進去。“我也不知道怎么操作智能停車,還好有保安大哥幫忙?!彼裏o奈道。
保安大哥則表示,來這里停車的市民并不多,本來兩個進出口的車庫,如今只需開放一個口子就夠用了。
設計過時
新能源車“體型”龐大,車主擔心“削足適履”
在長沙,除了獨立的立體停車場外,還有一些單位為了增加停車位,在地下停車場見縫插針建立了立體停車位。
9月15日,記者來到長沙河東某知名大型醫院的地下停車場進行體驗。在轉悠一圈后,發現地面停車位早已滿了,只剩下最常見的升降橫移式機械立體停車位有些空位,而其二層基本上都是空的。
記者發現,機械停車位上“車長不超過5米、寬不超過1.85米、重不超過2噸”的限制條件提醒非常醒目。
“到底我的車符不符合該項標準?”由于不確定自己的車身大小,記者只得翻出行駛證,發現車寬為1.92米,比限制寬了7厘米。
正當記者為難之時,不遠處的保安走過來提醒:“能停進去的,不過一定要小心,不然就會刮到輪轂?!?/p>
他告訴記者,自己是專門負責機械停車區車輛停放的,不過主動停到該區的市民并不多,主要是太費勁了。“現在的新能源車越來越大,機械停車位設計小了?!?/p>
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場上的機械停車位一般都有與上述相差無幾的限制尺寸。如,在友阿黃金,車位的限高為2.05米,限重2.35噸;在新世界百貨,則限高1.55米,限重2噸,且車寬不可超過1.95米,車長不能超過5.2米。這與當前汽車發展的趨勢嚴重脫節。隨著新能源車普及,“532車身”(5米長、3米軸距、2米寬)成為賣點,符合機械車位尺寸要求的車型越來越少。
該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四年前醫院改造時,為緩解停車位緊張的問題,特設計了機械停車和平層停車相結合的方式,沒想到現在機械停車位的二層幾乎成了擺設?!罢f實話,現在我們也不提倡停在二層了,怕有安全隱患。”
原來,除了尺寸不適配,安全問題更是機械車位的致命傷。2015年出臺的《車庫建筑設計規范》規定了機械車位可停放車輛的標準:小型車長寬高上限為4.4米、1.75米、1.45米、重量上限1.3噸。
當今主流車輛已遠超這一標準。有車主遭遇過慘痛經歷:在一處立體車位停車時,因車高超出了機械停車位限高,車頂的“鯊魚鰭”直接被刮掉。
另外,停在機械停車位需要關閉后視鏡,對于一些沒有自動收起后視鏡功能的車主來說,一旦忘記關閉,輕則損壞后視鏡,重則出現安全事故。
更嚴重的是,不少車主擔心機械停車位缺乏維護保養,硬件失效后會導致車輛墜落。這些安全隱患讓許多車主望而卻步,寧可違停也不愿意使用機械車位。
在市內另一家醫院,記者體驗發現,這里的停車場是個“L”型,這邊口進,另一邊出,“L”的轉折處是立體車庫。因為機械車位設計過時,當下越來越“大”的新能源車不能停入,多數駕駛員將車停在地面車位和路上,原本是兩車道的路邊,因為停滿了車,變成了單行道。
運維公司
投資大回報低,無價格優勢缺吸引力
長沙部分立體停車場遇冷,除了用戶體驗拉胯、設計過時、存在安全隱患等“不好用”因素外,根據記者調查,還存在建設成本高、資金回報周期長的問題,一旦經營不善,設備維護費、人員管理費、折舊損耗費……每一筆支出都成了“攔路虎”,讓立體車庫徹底淪為用不起的“鋼鐵擺設”。
負責友阿黃金智能立體車庫建設的湖南地生工業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唐振宇在接受采訪時曾透露,每個智能立體車庫的停車位投入成本為10萬元,如友阿黃金的智能立體車庫126個車位,投入資金就達到1200多萬元,回報期需要10年左右。
而立體停車場服務配套的建設初衷,似乎也注定了它既無價格優勢缺乏吸引力,又難以成為盈利點。
“因為大多是服務配套,收費與周邊的普通停車場基本一致。”曾在星城智泊立體車庫運維方工作過的羅先生介紹,星城智泊收費是“參照周邊地區商業停車場的收費標準采用市場調節價計時收費,通過物價部門備案的”。
具體收費標準一般為:半小時內免費,半小時至3小時內收費10元;3小時到12小時收費20元;12小時到24小時收費40元(24小時最高限價)。
記者了解到,該立體停車場投資2000余萬元,原本預計10年回本。但由于投入使用后運營支出遠大于收入,僅機械車位年均維護成本約5000元/車位,實在難以為繼,不得已關停了。
“立體停車場沒有價格優勢,與同等地段路內泊位價格差不多,我們沒必要費力去停?!避囍髁闻空J為,立體停車位“吸引力不夠”。如果地面有車位,還是習慣性地停在路面上。“價格差不多,我為什么要把車停到空中去?存取費時間,買了東西還得自己拿著等提車,萬一下車時有東西忘了拿豈不是更麻煩?”她說。
另外,個別立體停車場的關停也跟運營公司經營不善有關。據曾在九如巷全智能停車場的建設運營方深圳中電嘉旺控股有限公司工作過的李先生透露,該公司在拿到上億元的投融資后“飄”了,公司創始人和創始團隊均出現嚴重問題,最終導致了相關立體停車場的關停。
行業聲音
要精準施策,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一邊是車主抱怨停車難,一邊卻是大量的立體機械車位被閑置荒廢。根據《2025年度停車產業論文集》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全國機械式停車庫的累計泊位達到985萬個,但行業平均閑置率高達42%。
“長沙立體停車場共有九十幾個,還在運營的有四十幾個。”長沙市停車產業協會秘書長熊達鑫告訴記者,前些年長沙興起了立體停車場建設熱潮,但這兩年有所退潮了,甚至部分遭遇關停。他認為原因主要有三個:投資成本高,回本慢,經過前些年的運行,收益不理想導致很多企業不愿意再投資建設了;后期維護成本高,經營虧損風險大;長沙老百姓不習慣使用立體停車場,導致使用率低。
熊達鑫表示,目前來看長沙立體停車場的運營情況肯定是不及預期的,但是也有運營得還可以的?!败饺貐^政府內,還有這兩年新建的湘雅三醫院的立體停車場,都算運營得比較好的?!?/p>
9月18日,記者探訪芙蓉區政府內的立體停車場,300多個車位中有八成都被停滿了。有專門的保安大姐指揮引導車輛入庫。遇到“菜鳥”司機,則有保安大哥幫忙停車入庫。
“4個小時以內免費停放?!北0泊蠼愀嬖V記者,來政府辦事的市民都會把車停在這,進進出出很多車。
記者留意到,該處停車場建設方為深圳中電嘉旺控股有限公司。據了解,中電嘉旺控股公司撤場后,由芙蓉區政府后勤部門接管運維。
而前年新建成的湘雅三醫院智能立體車庫,采用先進的平面移動技術,能容納476輛車。9月22日,記者前往體驗時,醫院車流量比較大,雖然地面有大型新能源車的車位,但機械停車場上不少車位已停放車輛。記者了解到,該設備由廣東三浦車庫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而運維則由湖南本土一家專業公司負責。
“長沙醫院、政府的內部立體停車場會運營得比較好?!毙苓_鑫表示,因為醫院和政府自帶車流量,停車位相對更加緊張,需求量大。同時,建設車庫的投資一般由醫院和政府自行承擔,后期運維也會兜底,實現了“建、運、管”三者良性循環。
他分析,由企業自行投資修建的立體停車場,前些年火的時候,一窩蜂上項目。部分從建設之初起就存在“先天不足”,沒有考察好需求量就盲目上馬、手續不全就倉促開工,甚至未批先建。此外,后期也存在“運營虧損—減少維護—設備故障—車主更少—難以為繼”的惡性循環,建設方與運維方互相扯皮,最終拖垮整個車庫。許多“爛尾停車樓”就這么出現了。
立體停車場是用立體空間換平面空間、緩解停車難題的便民之舉。熊達鑫表示,要破解長沙目前部分立體停車場運營難題需要多方協同、精準發力。
“建設前要充分調研,摸清民意,把合理建議融入建設和運營方案?!毙苓_鑫建議,建設與運營過程中要精準施策。對停車供需矛盾突出、公益性較強的場景,可適當給予運營補貼或政策扶持,降低運維壓力;對市場化程度高、群眾付費意愿強的區域,則鼓勵探索可持續的商業運營模式,比如一樓作為商用、結合廣告投放、會員服務、新能源車充電等拓展收益渠道,讓車庫良性運轉。
“要讓市民從‘沒車位’到‘能停車’‘好停車’,將立體停車場激活起來!”他表示,此外,對已不具備使用條件的,堅決“應退盡退”,把空間還給居民;對有改造基礎的,科學制定升級方案,比如拓寬車位、加裝智能設備,讓“沉睡”的立體車庫重新活起來、用起來。
他山之石
允許停車設施設置洗車便利店等增值服務功能
雖然眼下立體停車場遇冷從全國范圍來看是普遍性問題,但也有深圳、香港等地摸索出了一套相對成熟的路徑。
深圳現機動車保有量約400萬輛,停車泊位250萬個左右,但仍有100萬個左右的缺口。2017年9月,深圳市七部門聯合下發《深圳市加強停車設施建設工作實施意見》,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各類企業、居住小區等土地使用權者利用自有土地挖潛增建立體停車設施。
根據該意見,機械式停車設施項目可按特種設備類報建的,免于辦理建設工程規劃、用地、環評、施工等許可手續。社會資本全額投資的機械式停車設施,符合建設及運營手續齊全、接入市級智慧停車云平臺等條件,可給予不高于40%設備采購額度的投資補助。
允許有條件的停車設施項目設置洗車、保養、汽配銷售等增值服務功能。符合廣告設置規劃和景觀要求的允許設置廣告設施。利用公共設施地上、地下空間建設的立體停車設施項目,可按照現行規劃管理制度申請增加附屬商業面積。
為了引導市民使用立體停車設施,深圳構建了全市停車一張圖,包含經營性停車場、宜停車、公交場站等海量數據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停車需求和車位緊張程度,有針對性地在車位緊缺地點設置立體停車場。同時加強價格引導。以位于南山區的后海大道港灣大廈停車場為例,該大廈同時具有地下停車位和立體停車場,地下停車位包月500元,立體停車場包月300元。價格上的優惠,可以引導民眾使用立體停車場。
香港新界白石角的AGV機器人自動停車場,堪稱“空間高效利用”的典范案例:該停車場占地面積僅2500平方米,卻能容納101個車位,單位面積車位容量高達每千平方米40.4個,遠超傳統停車場的效率水平。其核心亮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采用創新的“無通道化”布局設計,完全取消傳統車庫的行車通道,通過AGV機器人靈活穿梭實現車輛運輸;其次,結合先進的AI算法與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夠智能預判用戶取車習慣——比如經常在18:00取車的車主,其車輛會優先停放在1-2層;周末出行的車主,其車輛則分配至上層車位,有效避免了高峰時段底層擁堵;第三,創新性地采用“立體停車+商業配套”的復合運營模式,在部分車庫的1-2層設置便利店、咖啡店、洗車店等便民設施,讓車主在停車的同時可以順路消費,大幅提升了空間使用價值。
此外,浙江杭州等地嘗試智能化升級改造,引入AI視覺識別和自動泊車技術,打造全自動立體車庫。
記者了解到,也有部分城市開始拆除閑置的機械車位,恢復為普通劃線車位。如,北京某購物中心拆除200個機械車位,恢復為120個標準車位后,用戶滿意度提高40%;上海某小區將雙層機械車位改造為地面劃線車位,租金收入反而增加25%。這些嘗試都為解決停車難題提供了新思路。
責編:周培
一審:周培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