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奉永成 胡盼盼 見習記者 楊建建
9月23日,羅霄山下的郴州市汝城縣沙洲村洋溢著豐收的喜悅。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湖南主會場活動在這里舉行,來自全省各地的農民拿出自己今年的“得意之作”向來賓展示,大家載歌載舞,慶祝豐收。
又是一個秋天,三湘大地五彩斑斕,處處都是新“豐”景。廣袤田野里,金黃的稻穗隨風搖曳;果園中,紅彤彤的果實掛滿枝頭;菜地里,翠綠的蔬菜長勢喜人。
今年,湖南克服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影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強化農業科技裝備支撐,著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就業和增收,扎扎實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早稻單產增長1.98%,創歷史新高;上半年,畜牧產值同比增長3.47%,排中部首位;油菜平均畝產較去年提高5.8%。
科技賦能,飯碗端得牢
9月20日,岳陽市屈原管理區河市鎮古羅城村種糧大戶林林在稻田邊查看晚稻灌溉情況。“晚稻一旦齊穗,田間保持濕潤非常關鍵。”林林說,今年,在省農科院專家指導下,早稻濕谷子畝產提升了50公斤左右,1200畝早稻純利潤比去年多了8萬余元。
湖南是農業大省,糧食生產是重中之重。今年,全省各地積極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良田、良機、良種、良法加持,糧食產量穩步增長。
9月21日,看著田間已齊穗的晚稻,漢壽縣種糧大戶熊耀華滿臉笑容。“從晚稻齊穗情況來看,將會大豐收。”熊耀華說,現在種田機械化,省時又省力。目前,漢壽縣水稻種植實現了從育秧、插秧、植保到收割、烘干全程機械化作業,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糧食產量。
位于衡南縣的袁隆平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衡南示范基地同樣傳來喜訊,今年早稻平均畝產達753.2公斤,較去年提升15.4%,再創歷史新高。
永州市冷水灘區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早稻、中稻喜獲豐收。
新晃侗族自治縣創建水稻高產示范片,推廣“五統一”技術集成,為秋糧豐收打下了堅實基礎。
稻穗金黃,籽粒飽滿,中國人的飯碗裝上了更多的優質“湖南糧”。湖南通過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全省夏糧及早稻喜獲豐收,早稻總產量居全國首位,據省農業農村廳調查,秋糧豐收在望。
特色產業,助力農民增收
8月29日,中方縣鐵坡鎮舉辦金秋豐收節活動,一場激烈的“梨王爭霸”賽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經過稱重與外觀篩選,梨花村村民楊理平種植的金秋梨以1.68公斤斬獲“南方梨王”稱號。金秋梨是鐵坡鎮的支柱產業,種植面積上萬畝,預計今年總產值可超5000萬元。
除了糧食生產,湖南省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形成了“一縣一特、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金秋時節,各類特色農產品陸續進入豐收季,為農民增收致富開辟了新路徑。
白露過后,道縣種植的紫薯迎來采收季,當地農民忙著采挖、分揀、打包、轉運紫薯,供應市場。今年,道縣充分利用山地資源,引導農民發展紫薯種植產業,紫薯成了農民增收的“金疙瘩”。該縣長興村種植的150多畝高產紫薯,預計年產值可超60萬元。
湖南農產品豐富,糧油、畜禽、水產、茶葉、蔬菜、油茶等產業極具特色。今年,一個個特色農業產業添筆、加彩,共同繪制了一幅三湘“豐”景畫。
今年,湖南大田油菜種植畝產首次突破270公斤。上半年,全省畜牧產值同比增長3.47%,高出全國平均2.56個百分點。
一個個豐收的場景,不僅讓農民鼓起了腰包,也讓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看到了“錢”景。
9月22日,郴州展翔綠色農業有限公司臍橙種植基地里,碧綠的橘樹漫山遍野,飽滿圓潤的臍橙點綴枝頭。今年,該公司正在建設精深加工產業鏈,準備通過精深加工將產品拓展到大灣區和東南亞及中東市場。
農旅融合,湘村“豐”景日日新
豐收既是物質的富足,也是精神的愉悅。湖南以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為抓手,將文化、旅游相結合,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村盛會,帶旺人氣,湘村“豐”景日日新。
9月15日,張家界黃龍洞生態田園秋收節在稻浪翻金的田園里開鐮啟動,中外游客和當地群眾,一起下田體驗收割水稻的樂趣,分享豐收的喜悅。稻田音樂會、稻田運動會、稻田集市等系列活動,讓游客在欣賞田園風光的同時,感受到了濃厚的農耕文化氛圍,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玩。
9月20日,岳陽君山區“悅享豐收·趣味田園”2025君品君山豐收季系列活動現場,200組家庭踏著晨光奔赴田園之約,農事體驗、親子互動與文化傳承等活動,讓豐收的喜悅傳得更遠。
田園變公園,村莊成景區。農旅融合打通了鄉村振興的“任督二脈”。
薄霧朦朧,碧波蕩漾,?水河畔的中方縣荊坪古村恬靜清幽,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拍照。今年,懷化市抓住第五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契機,激活全市187個傳統村落的發展動力,將靜態的鄉村文化與獨特民俗風情,轉變為可體驗、可消費的旅游產品。
豐收不僅讓農民鼓起了口袋,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更是鄉村全面振興的真實寫照。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