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9月23日訊(全媒體記者 劉思佳 通訊員 章琳)今日,“湖南花鼓戲唱腔與民族聲樂交流互鑒創新發展”研討會在省藝術研究院舉行。
研討會現場(通訊員供圖)
會上,專家們圍繞花鼓戲的音樂特色、教育傳承、機制創新、現代表達、理論研究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大家一致認為,花鼓戲作為湖湘文化的重要載體,其與民族聲樂的交融不僅是藝術形式的互補,更是文化根脈的延續與現代轉化的重要實踐。唯有堅持守正創新、整合多方資源、用好科技與市場雙翼,湖南花鼓戲才能在新時代綻放更璀璨的光芒。
如何以教育鏈為紐帶,錨定產業鏈需求與文化鏈使命,激活湖南花鼓戲聲腔生命力?湖南藝術職業學院副校長黃新平提出,要在堅守傳統中銳意創新,在融合發展中賡續傳承,構建“校團協同”體系,推行“訂單式”人才培養,重塑“口傳心授+科學訓練”的師徒式教學模式,在民族聲樂教學中融入花鼓戲等戲曲元素,使花鼓戲聲腔在民族聲樂的雙創中既堅守“湘味”根脈,又煥發“國潮”生機。
“我是媽媽貼身的衣裳,爺爺逛街的手杖……” 一級演員、著名歌唱家易秒英現場運用花鼓戲顫音演唱代表作《好女兒》,讓人直觀感受花鼓戲的韻味。她從咬字、氣息、共鳴腔、聲音、情感表達等方面對花鼓戲與民族演唱的共性與區別進行剖析,強調戲與歌相得益彰,互融互補,要通過以字行腔、聲情并茂的方式,激發藝術創新動力,讓藝術更具時代感、現代感和科學性。
戲曲相輔相成,兩者不可分割。“戲曲音樂創作要根據本劇種的聲腔風格特點,守正創新,在堅守傳統唱腔的獨特韻味和藝術價值的同時,熟悉現代樂器的音色、表現力及演奏技巧。”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一級作曲陳耀認為,湖南花鼓戲應在保持“湘味”本質的基礎上,吸收民族聲樂的科學發聲和情感表達手法,實現音樂語言的現代轉型,讓觀眾更好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情感深度。
“湖南花鼓戲要拓寬受眾渠道,利用短視頻、直播和音樂綜藝等現代傳播手段,打造花鼓戲主題展演,吸引不同年齡層粉絲;要鼓勵創新實踐,支持更多音樂人、作曲家進行跨界融合,嘗試將花鼓戲與美聲、流行、爵士、藍調等多種曲風結合;要建立交流平臺,多舉辦類似的研討會,創造輕松的創作氛圍。”青年歌手廖佳琳結合自身工作經驗,為湖南花鼓戲發展提出建議。
據介紹,“湖南花鼓戲唱腔與民族聲樂交流互鑒創新發展”研究工程自啟動以來,取得多項實質成果:項目已完成對鄒文琴、鐘宜淳、陳耀等17位專家學者的專題訪談,累計時長約2800分鐘,匯編文稿達22萬余字;在北京舉辦研討會,得到全國知名文藝理論家、湘籍歌唱家、花鼓戲表演家、作曲家等傾力支持,主流媒體報道網絡點擊量超500萬;同步開展了社會征文和專家約稿,共評選出優秀論文15篇。
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周志勇表示,花鼓戲的創新發展要從三方面持續發力。一是“出名家”,大力實施《湖南藝術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方案》,通過“名家傳藝”“教育+科技+藝術”等項目培養新一代花鼓戲領軍人才;二是“走對路”,圍繞“國之大者”“省之大計”推動創作,結合AI、數字演藝等技術重塑傳統劇目,打造花鼓戲知名IP;三是“增活力”,持續優化院團體制機制,推動花鼓戲與旅游融合,發展藝術欣賞游等新業態,構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新格局。
本次會議由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省藝術研究院承辦。
責編:劉思佳
一審:劉思佳
二審:胡杏子
三審:蔣玉青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