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潤 羅 徽
【寫在前面】
山水畫卷,郴州相見;天下莽山,人間仙境。
9月的莽山,層林盡染、五彩斑斕;9月的宜章,豐收在望、美不勝收。2025年郴州旅游發展大會即將盛裝開幕,主辦地宜章縣正以“莽山蝶變”描繪“辦會興城”的山水畫卷。
燕子巖瑤寨煥發新韻,瑤溪谷街區提質增效,臘元古村古意綿延,莽山自然博物館科技流轉……宜章大地上,建設熱火朝天、景致華麗“變身”,全景鍛造莽山“世界級名片”,全域繪制文旅“山水實景大片”,全民點燃縣域“共富引擎”,盡顯山水畫卷的“含新量”與“含金量”,展現助力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堅定信心和決心。
金光閃耀照莽山。
辦一次會,興一座城。這場文旅盛會,必將成為宜章高質量發展的強力引擎。
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推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為文旅發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答好兩道“融合命題”,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宜章縣牢記囑托,感恩奮進,錨定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戰略定位,堅決落實“精益求精、務求實效、越辦越好”的總體要求,積極踐行“兩山”理念、促進“兩個融合”、發揮“兩只手”作用、拓展“兩個市場”、做好“兩個統籌”的整體思路,聚焦“天下莽山”這張王牌,唱好文旅融合這臺大戲,全力實現“辦會興城,旅發恵民”的目標。
莽山之變,聚山水之秀,攬節會之彩,強市場之力。宜章圍繞“一座山、一條河、一汪泉、一個洞、一個店、一個村、一個館、一個人”等八大文旅關鍵突破點和創新點,實施重點文旅項目9個、總投資16.73億元,讓山水人文之“風景”,化作民心所向的幸福“場景”。
莽山金鞭神柱景點。
莽山之變,得人文之勝,活全域之游,強產業之基。宜章加快構建以大莽山旅游為主導的農文旅融合、氟鋰新材料、光電顯示“1+2”現代化產業體系。今年1至8月,全縣接待游客867.4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8.37億元,其中莽山接待游客216.86萬人次,旅游收入27.09億元。
“我們全面沖刺戰旅發、辦盛會,全力把‘天下莽山’建成旅游勝地,把‘氟化高峰’鑄成產業明珠,把‘宜章光電’做成特色集群,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全力實現辦會興城,讓更多人走進郴州、讀懂宜章、愛上這片山水。”宜章縣委書記、縣長鄧生華的話語里,充滿了讓“人間仙境”名揚天下的決心與信心。
辦一次會,興一座城。宜章65萬人,一家人、一條心、一起干。瑤溪谷開街了,南花溪開燈了,莽山自然博物館開館了;莽山對歌開唱了,武林大會開場了,電影《無聲里突圍》開機了。
放眼望去,一幅“景、文、住、商、科普”深度融合的文旅新圖卷徐徐展開,風展山水如畫,等待每一個向往美好的你,遇見更美的自己。
“一座山”: 森林秘境變人間仙境
臘元古村。
深山藏秀,巍然屹立。在郴州宜章,莽山——這座曾經靜默于歲月深處的原始秘境,正以非凡之姿完成一場時代的華麗轉身。
“從前只知莽山偏遠,如今已是心之所向。”一位“90后”游客小林,特意為懸崖咖啡廳而來,將云海與奇峰收進鏡頭。
“昔日伐木求生,今日看樹生財。”老李,從伐木工變成護林員,家中的農家樂一年收入非常可觀。
“推著輪椅,陪著父母,登頂千米高山,我是第一次!”韓國游客金敏秀遠道而來,感嘆這里堪稱“孝道之旅的天花板”。
這些是莽山的新日常,也是中國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壯美敘事。從“養在深閨”到國際矚目,從伐木謀生到生態致富,從艱難登山到無障礙暢游……莽山的蝶變,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鮮活注腳。
曾經的莽山林深路險、人跡罕至,雖坐擁奇峰、云海、原始森林和珍稀動植物,卻因交通閉塞、設施匱乏,“美得寂寞”。如今的莽山,秉承“兩意三性”理念,開發建設五指峰、猴王寨、將軍寨、天臺山等景區,完善配套服務設施,一躍成為集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
8公里平緩無障礙游步道、3.7公里越壑跨峰的觀光索道,4臺聳立云端的垂直電梯、7臺輪椅提升機、11臺自動扶梯……宜章縣摒棄路徑依賴,打好“持續化”生態牌,貼心化服務牌、差異化競爭牌,構建起一個覆蓋全山、貫穿全程的無障礙游覽體系。五指峰景區也因此獲評“全國首家無障礙山岳型旅游景區”。
莽山森林溫泉。
同時,莽山旅游區以多重舉措吸引韓國游客:簽證便利+門票五折+離境退稅——“真金白銀”的政策紅利,讓滿山的“猴嗨森”(好開心)逐漸融入一句句“康撒哈密達”。景區更趁勢出擊,亮相首爾旅展C位,進軍香港文化旅游展會,開辦新馬專場推介,以火箭之速崛起為境外游客心中的“新晉頂流”。今年上半年,莽山狂攬韓國游客2.58萬人次。
如今,莽山這張閃耀的名片,正吸引全世界望向這座“世界旅游名山”,聆聽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動人故事。
“一條河”:碧水清流變休閑潮流
9月暮色中的南花溪畔,薄霧如紗,光影交織。孩子們在游道上追逐嬉戲,游客們憑欄遠眺,享受著“天然氧吧”的沁人晚風——這幅生動的生態畫卷,正是莽山腳下南花溪提質改造的最新答卷。
將軍寨瀑布。
發源于莽山白公坳的南花溪,流經莽山、天塘、黃沙等鄉鎮,集雨面積達1188平方公里。30萬畝原始次生林孕育的清澈水源,為其贏得“高山有好水”的美譽。依托這一優勢,當地開發的莽山大峽谷漂流項目,因全程穿越原始林區、水質達到飲用標準,被譽為“礦泉水沖浪”“南方第一漂”,沿途還有琵琶谷、龍王潭等喀斯特奇觀。2025年漂流季期間,莽山接待游客量較去年增長10萬人次。
“5至10微米的霧滴1到2秒內完全汽化,幾乎不打濕衣物,又能降溫3至5℃。”霧森系統正是點亮南花溪的“黑科技”。南花溪以“瑤山仙谷”為核心,融合瑤族非遺、科幻光影與生態夜游,打造出沉浸式文旅新場景。
“戶外座位全滿了!”嶺南九黎音樂餐廳經營者何晉忙著招呼客人。她的餐廳緊鄰南花溪,近期夜間營收顯著增長。“以前游客看完日落就返程,現在專門為夜景而來,順路用餐消費。”何晉的賬本,正是南花溪夜游經濟帶動效應的縮影。
高科技與傳統文化的碰撞,讓南花溪夜游項目迅速躋身“莽山必體驗”榜單。莽山旅游區負責人介紹,項目改造完成后,游客平均停留時間可從以往的1.5天延長至2.5天,夜間消費增長350%。
奔流不息的南花溪,帶著希望與約定,以“碧水清流”的生態底色與“動靜相宜”的休閑業態,書寫著新時代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莽山圖景。
莽山大峽谷漂流。
“一汪泉”:溫泉資源變幸福財源
爬山歸來沐溫泉,洗盡塵勞意自閑。說起“溫泉之鄉”宜章,人們心中浮現的,總是那一處被群山環抱的莽山森林溫泉。
山間云霧繚繞,林間白汽裊裊,浸泡在熱氣升騰的溫泉池中,耳邊是風聲鳥鳴,鼻尖是草木清香……這里的獨特,在于自然饋贈與匠心打造的完美融合。“仿佛整個人都融進了天然氧吧,泡完之后全身毛孔都舒展了,爬山疲憊感瞬間消散。”陳女士道出了許多游客的心聲。
莽山森林溫泉酒店依山構筑了60多處特色溫泉泡池,擁有400余間溫泉主題客房。作為2025年郴州旅游發展大會的重要接待地,酒店今年全面改造外墻、客房、會場與溫泉區,從硬件設施、舒適體驗與便捷服務等多維度實現品質升級。
如果說,莽山森林溫泉是“精致的療愈秘境”,那莽山腳下的一六鎮,就是 “熱鬧的溫泉生活圈”。
一六鎮域內藏著6平方公里的溫泉群,30多處溫泉井眼星羅棋布,經過數年的精心規劃與持續打造,已經蝶變為宜章知名的溫泉特色小鎮。今年,該鎮啟動實施景區旅游基礎設施提質改造建設項目,項目主要包括游客服務中心、生態停車場、村BA籃球館、旅游公廁、智慧系統等建設內容,進一步提升溫泉小鎮的旅游接待能力。
乘著2025年郴州旅游發展大會的東風,宜章縣正以溫泉為核心,推動莽山景區、一六溫泉小鎮與周邊自然、文化景點聯動發展,構建全域旅游新格局,旨在將“一時熱”變為“一直熱”,讓溫泉之源持續噴涌,成為澆灌宜章高質量發展、滋潤百姓幸福生活的長久財源。
莽山自然博物館。
“梵墅不凡”,這是在大灣區廣為流傳的一句“廣告詞”。今年,梵墅新增高品質住房23間,新建了生態停車場、新修了一條觀光路,一時成為了“網紅”打卡點。溫泉的“熱度”,最終都轉化成了百姓生活的“溫度”和產業發展的“火候”。今年1至8月,宜章縣130余家溫泉旅游接待場所共接待游客 15.57萬余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達 1.96 億多元。
溫泉之水,奔流不息。從自然恩賜到產業龍頭,從深山溫泉到幸福財源,這里涌動的不僅是地心熱量,更是宜章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奮斗。
“一個洞”:瑤寨本色變文旅特色
燕子巖瑤寨位于天塘鎮天子山村,背靠天子山、面對將軍嶺,左傍莽山水庫,右鄰莽山國家森林公園,是游客進入莽山的必經之路。
瑤溪谷。
2017年,村里通過引能人回鄉,成立了宜章莽山燕鳴澗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對瑤寨進行開發建設,依托毗鄰莽山景區的“近水樓臺”優勢,使燕子巖逐漸成為了鄉村旅游網紅打卡點,村民年人均增收達5000元、村級集體經濟年增收23.5萬元,蹚出了鄉村振興新路子。
燕子巖瑤寨采用了公司搭臺、群眾唱戲的模式,引導群眾參與單項娛樂設施的建設與經營管理,讓村民當上了自主創業的老板。在帶動創業的同時,在外務工游子紛紛“回巢”,真正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目前,在景區務工的村民達85人,不少村民實現了股份分紅、務工工資“雙收入”。
今年,燕子巖景區深挖瑤家特色傳統文化,按照“保護為主、合理改造、完善配套”原則,加強頂層設計,組建專業團隊,緊盯時間節點,加快施工建設,將一桌瑤家宴、一方瑤家繡、一幅瑤家畫、一首瑤家歌等特色民俗文化融入景區山水畫卷中,讓游客沉浸式感知民族文化的魅力,實現景區全面提檔擴容升級。
在燕子巖景區精心打造的溶洞餐廳內,熱情的瑤家阿哥阿妹唱起敬酒歌,來自天南地北的游客相聚在一起,品嘗色香味俱全的瑤家竹筒飯、蕨根粑等瑤家特色美食,留下歡歌笑語一片。
溶洞外,一批墻繪愛好者克服綿綿秋雨影響,把瑤家山水風光、農耕文化、傳統服飾等融合在一起,開展墻體彩繪創作,讓原本單調的墻面蛻變為展現鄉村風貌的“流動畫卷”,景區客家大院、風雨走廊、燕來民宿等被獨具特色的瑤家刺繡裝飾一新。瑤寨今年的游客有22萬,同比去年增加了21%。
現在,這個原本貧窮的小山村,已將瑤寨本色變成文旅特色,讓最炫瑤族風成為了游客心中的“詩和遠方”。
“一個店”:閑置街區變新興商區
秋日暖陽下,瑤溪谷溫泉度假村商業區內,游客或在露臺品嘗蕨根糍粑與創意咖啡,或專注于非遺手作體驗,一派熱鬧景象。
熱鬧的背后,瑤溪谷溫泉度假村從閑置資源到文旅新地標的“蝶變”。受前期開發思路的限制,不完善的配套設施嚴重阻礙了招商運營,導致許多有意向的商家猶豫不決。
作為2025年郴州旅發大會核心項目之一,今年6月開始,宜章縣啟動莽山瑤溪谷商業街區盤活工程,僅用60天就“變廢為寶”,9月9日瑤溪谷首批5家商戶集中開業,涵蓋非遺體驗、跨境商貿等多元業態,打響了商區喚醒的“第一槍”。截至目前,瑤溪谷已吸引30余家新商戶入駐,非遺體驗、民族餐飲、跨境商貿等業態在此集聚,曾經的“沉睡資源”正加速化為激活區域經濟的“一池春水”,成為匯聚人氣與活力的文旅新地標。
“開業一周日均營業額破萬元!”連州玉貓食品負責人難掩興奮。這家廣東老字號食品企業被宜章縣“兩年半租金全免”的政策吸引,與本地翔潤古方紅糖公司聯手,在瑤溪谷開設“粵湘非遺工坊”,融合星子月餅非遺制作與古法紅糖體驗。這一亮眼成績的背后,是宜章縣以精準招商政策激發市場活力的生動實踐。
莽山紅茶國際館憑借“中式雕花木盒+莽山紅茶”的高端禮盒設計打開市場,產品已銷往巴基斯坦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9月15日,還與塔什庫爾干萬然商貿有限公司達成十年戰略合作協議。
郴州發燒工藝品有限公司依托其在西非加蓬的35萬公頃林地資源,將原材料加工與文旅體驗無縫銜接,開業以來日均接待游客超200人次,預計旺季每日能超500人次。莽山瑤咖將瑤族刺繡紋樣融入墻面裝飾與杯墊設計,更推出“蕨根糍粑+拿鐵”的創意組合,讓傳統小吃與現代咖啡碰撞出獨特風味。
為確保商區快速“旺起來”,宜章縣推出“組合拳”招商策略:對旅發大會前開業的商戶給予租金減免,建立“一企一領導一專班”服務機制,提供從證照辦理到營銷推廣的全流程幫辦。
暮色降臨,瑤溪谷的燈次第亮起,游客與商戶的歡聲笑語在街區回蕩。從“閑置區”到“新商圈”,瑤溪谷的“蝶變”,探索出一條“政策賦能+文旅融合+區域協作”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一個村”:文化古村變文旅新村
走進笆籬鎮臘元古村,青石板、青石條、青瓦缸等老舊物品擺放在古村各個角落方便游客拍照,墨碗餅加工坊、旅拍打卡、非遺體驗等新業態,為游客提供豐富的游玩體驗。
這座中國傳統古村落、國家AAA級景區,正通過“微改造、精修復”,向著“無圍墻的博物館”全新蝶變。
這里原是一座軍屯古村。自明洪武年間陳氏先祖戍邊筑寨,便以“六縱十橫”的街巷、高聳相連的戶墻,構建出“見巷見墻不見宅”的防御布局,如古堡般抵御外敵,靜守百年。
燕子巖瑤寨。
600年的古村如何“修舊如舊”?村內200多棟明清時期古建筑經過精心修繕,重現往日風采。門匾、磚雕、木雕等傳統工藝得到保護性修復,展現了湘南民居建筑的獨特魅力。保護工作不止于物質空間,更延伸至非物質文化。傳承80年的祁劇藝術在古村中重新唱響,逢年過節、農閑季節,傳統戲曲再次回蕩在古巷之間。
門楣文化這一臘元古村的特色也被活化利用,“和為貴”“青屋藏書”等灰雕藝術字,繼續傳遞著陳氏家族晴耕雨讀的家風、樂善和睦的族風。窗楣文化也得以保留,村內房屋兩旁的窗戶被細致的設計成毛筆筆尖的形狀,它用蓮花紋描繪出寶塔的樣式,又像一支筆尖,寓意著平安吉祥、如意高升。
改造工程還包括游客服務中心、古戲臺改造、內外明塘清淤等項目建設,旅游配套設施日趨完善。兩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紅磚房,改造成臘元“人民公社”食堂,游客來了可以就著古韻下酒、干飯。在修舊如故的基礎上,將一些坍塌廢棄之地進行了改造,建成了小集市、小展館、小影院,讓古村點綴新業態、煥發新活力,村民能夠實現家門口就業創收。
如今,臘元古村已全面融入大莽山文旅圈,從一個孤立的“盆景”,蛻變為和美鄉村的生動“風景”,成為激活鄉村振興的“新引擎”,以全新姿態迎接屬于它的高光時刻,為旅發大會增添亮色。
“一個館”:生態風景變科普場景
當全球僅存500余條的莽山烙鐵頭蛇悄然爬過紅外相機鏡頭,珍稀物種保護的重要數據和中小學生研學手冊里的生動教材,同時誕生。這是莽山自然博物館實現“生態風景變科普場景”的生動縮影。
擁有2404種高等植物,其中南方紅豆杉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411種脊椎動物,其中有11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還有50種莽山特有物種……莽山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豐富及珍稀程度,在湖南省乃至中國南部都極具保護價值。
近年來,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大投資推動系列工程建設,構建起“硬件升級—內容創新—價值轉化”的三維蝶變模型,探索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科普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路徑,逐漸實現莽山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每年可直接產生3.7億的總價值。
在莽山大塘坑氣象觀測站,游客可以通過實時更新的電子屏,對比60年來的氣候數據變化,了解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這片葉子上的咬痕,可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斑林貍吃晚餐時留下的。”在莽山的林間課堂上,自然教育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與動物的生態關系……
從“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生態秘境,到“天下莽山人共知”的科普殿堂,莽山憑的是什么?
憑的是科研設施的科普化轉型。莽山將生態定位研究站、水文站、氣象站等科研基礎設施轉化為科普體驗平臺,構建“全齡友好”的科普空間體系。
憑的是自然教育的生態化實踐。組建由1名中國林學會認證自然教育師、2名全國青少年自然教育導師和16名專業科普人員組成的教育團隊,巧妙地將南嶺山脈的生物多樣性知識轉化為適合不同年齡段的研學內容。
憑的是保護與發展的雙贏格局。莽山通過科普教育提升生態價值認知,借助生態旅游實現經濟價值轉化,再將收益反哺生態保護。周邊村莊興起的民宿產業、休閑農業,使茶葉、苦筍等農特產品通過科普旅游渠道身價倍增。
從1958年至今,莽山國有林業管理局962名林業人從伐木到保護森林,800塊界碑、30萬畝森林都是宜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生動實踐的最好見證。
“一個人”:一人追夢變全城圓夢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一群人的呵護;一群人的圓夢,離不開一個人的精神。
“從無聲里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這是《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江夢南的頒獎詞。江夢南,出生于宜章縣莽山瑤族鄉永安村,父母都是莽山民族學校的老師。她半歲失聰卻勇敢追夢,一路逆襲成清華博士,激勵了無數人,更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勵志典范。
江夢南的夢,先是爸爸趙長軍、媽媽江文革的夢。父母送她上聾啞學校學手語,“親子2+1”合力去推開一扇窗。她出生那年,父母在莽山山地承包了十畝茶園,還制作售賣瑤族傳統美食蕨根糍粑,一來貼補家用,二來引導“唇語女孩”江夢南“用眼睛聆聽世界”。2025年5月,趙長軍家庭獲評了第三屆全國文明家庭。
江夢南的夢,后是自立自強的夢。學好唇語,江夢南求學路越走越長遠,從離家一百多公里的郴州市六中,考入吉林大學,選擇藥學專業,再到清華博士、西湖大學博士后,因對自身特殊經歷刻骨銘心,她從小就心中追“夢”:治病救人,再也不讓藥物致聾悲劇發生。
現在越來越多的宜章人勇敢追夢,好“夢”連連。值得一提的是,宜章已涌現“全國道德模范”“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各1名,“中國好人”9名、“湖南好人”31名。
目前,江夢南在西湖大學做博士后,正致力于解決生命健康領域的難題,她立志以自己所學,幫助更多的病患減少痛苦、恢復健康。以她為原型的電影《無聲里突圍》今年9月在宜章正式開機,創新轉化文化IP。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宜章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辦會興城、旅發惠民的實效,眾人劃漿開大船的團結,將山水畫卷轉化成發展答卷、生態優勢轉化成發展勝勢。今年上半年,全縣GDP140.68億元,同比增長6.9%;1-8月,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8%,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7.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9%,呈現出穩中有進、進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一年來,臘元古村更新了,“可巖可田”更火了,“森林溫泉”更熱了,“梵墅不凡”更響了,燕子巖瑤寨更靚了,城鄉的微建設更美了,莽山的朋友圈更大了,游客的獲得感更實了……
宜章堅持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持續擦亮“天下莽山、人間仙境”旅游品牌形象,讓詩和遠方實現更好聯結,共創美好生活,助力“破繭成蝶”、精彩呈現。
莽山真的美,來了不后悔。
本版圖片均由宜章縣委宣傳部提供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