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我是剛考上大學的新生,高三時,爸媽跟我承諾“只要能考上一本,就買手機、電腦、平板三件套”,如今我如愿考上了一所還不錯的一本,可對于“三件套”,父母卻不兌現了,說弟弟還要報補習班,只同意先買個電腦。想到開學要帶著舊手機去報到,覺得很沒面子。父母的“反悔”,讓我很難受。是我太自私了嗎?該怎么跟爸媽溝通這件事?
小米
小米:
從心理學來看,“承諾”是一種“心理契約”。在你辛苦備戰時,爸媽的話其實是你的“情緒錨點”,你把對未來的期待、對辛苦的補償都寄托在這里面。現在契約被打破,憤怒和失落其實是在保護你內心的秩序,這是很正常的反應。
但爸媽真的是“故意騙你”嗎?或許可以換個角度想:他們的“變卦”里可能藏著難處。很多家長在孩子備考時會用“物質承諾”幫孩子抵擋壓力,這并非故意欺騙,而是覺得“先讓孩子有動力最重要”。當然,他們沒意識到這句承諾在你心里已長成沉甸甸的約定,也沒有意識到打破承諾會對你造成這么大的心理沖擊。
老師給你幾個具體的溝通方法,既能表達想法又不傷害感情:先說感受,再說需求。找個爸媽心情好的時候先說說感受,表明約定沒有被尊重,能讓爸媽放下“被指責”的防備,這是“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技巧,讓父母更愿意聽你說。
列個“必需品清單”,各退一步。和父母一起商量,哪些是大學必須有的?要不先買電腦和手機,電腦是剛需,大學很多功課都要用到;舊手機太卡了,內存嚴重不足。這樣既照顧家里情況,又保留你的期待。
給“面子”找個新落腳點。你擔心“帶舊手機沒面子”,但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群體中真正的認同感來自“獨特價值”,不是“物質標簽”。很多學長學姐用舊電腦拿獎學金,用平價手機也能在大學的各個舞臺發光。
其實,高考后到開學前,你正站在“未成年”和“成年”的交界處。你開始發現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成年人的承諾里可能藏著無奈,而你也在學著理解現實、權衡取舍——這就是成長的開始。從心理學角度看,成長是一個不斷適應現實的過程。當我們能逐漸理解父母決策背后的復雜因素,學會接納父母變卦帶來的失望和憤怒,我們也能慢慢學會接納現實的不完美。不過,最重要的是無論“三件套”能不能配齊,你考上大學的努力都值得被肯定,你的價值也從來不需要靠電子產品來證明。
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務團隊 戴嘉佳(湖南工商大學)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