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通訊員 吳亞麗 洪永祥
邵陽市婦幼保健院的產科門診曾接診過一位孕10周的孕婦,她在常規產檢中被診斷為艾滋病感染者,當場紅了眼眶:“這孩子還能要嗎?”醫生安慰她:“規范干預極大概率能避免寶寶感染”,讓她重新燃起希望。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婦雖少,但這樣的故事提醒我們,做好防控對母嬰健康至關重要。?
打破誤區:艾滋病母嬰傳播并非必然
大眾常以為,孕婦感染艾滋病病毒,孩子就肯定會被傳染。實際上,艾滋病病毒(HIV)母嬰傳播主要在妊娠、分娩、哺乳這三個階段發生。孕期,病毒可能經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分娩時,胎兒接觸母親血液、陰道分泌物等體液有感染風險;哺乳時,病毒還可能通過母乳傳給嬰兒。若不采取干預措施,母嬰傳播率在20%-45%,這確實讓感染的孕產婦十分擔憂。不過,依靠科學手段,這一比例能下降至2%以下。?
阻斷關鍵:“三早”與規范干預?
有效阻斷艾滋病母嬰傳播,需嚴守“三早”原則并配合規范干預:早檢測是基礎,孕13周前或初次產檢時進行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能盡早掌握感染情況,為后續干預留足時間。若拖到孕晚期甚至分娩才檢測,會錯過最佳用藥時機,未干預的嬰兒感染率超三分之一,5歲內死亡率是正常兒童的兩倍;早治療要及時,確診后孕婦需遵醫囑立即服用抗艾滋病病毒藥物,抑制病毒復制以降低胎兒感染風險,分娩時醫生會依據病毒載量等選擇合適分娩方式,保障母嬰安全;早防護不可少,嬰兒出生6小時內需服用預防性抗病毒藥物,持續4-6周,進一步降低產時感染風險。
喂養環節:守住母嬰傳播關口?
阻斷措施在孕期和分娩時作用關鍵,寶寶出生后的喂養環節,同樣是艾滋病母嬰傳播防控的重點。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產婦來說,喂養方式直接關乎寶寶健康。?
原則上提倡人工喂養,能完全杜絕病毒經母乳傳播,是最安全的選擇。若因經濟等客觀條件限制,不得不考慮母乳喂養,需格外謹慎:媽媽整個哺乳期必須堅持服抗病毒藥物,還要學好正確喂養與乳房護理知識,且母乳喂養時間(最好)不超過6個月,越早停止母乳喂養,寶寶感染風險越低。務必杜絕混合喂養——母乳與其他食物或液體(包括水)交替喂養,會損傷嬰兒腸道黏膜,增加腹瀉風險,為病毒入侵創造機會,大幅提升傳播概率。?
心理支持:幫助孕產婦走出陰霾?
除了生理干預,心理支持對感染艾滋病的孕產婦也很重要。很多孕產婦因怕被歧視、擔心孩子感染,陷入自卑、焦慮。這時,家人的理解支持和專業心理疏導就非常關鍵。建議通過正規醫療機構,與成功生下健康寶寶的媽媽交流經驗,獲取情感支撐。同時,定期接受心理評估,及時調整心態,為母嬰健康營造良好心理環境。?
通過規范干預,這位孕媽媽最后平安地分娩了健康的寶寶,并嚴格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科學喂養。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需要個人、家庭、社會共同努力。從早篩,到全程規范干預,再到科學喂養、心理關懷,每一步都在為寶寶的健康人生筑牢防線,助力更多家庭遠離艾滋病母嬰傳播的威脅,迎接新生命的降臨。
責編:張嵐
一審:張嵐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