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9月21日訊 (全媒體記者 高煜棋 通訊員 喬木 劉侃)全世界,每3秒就會新增一位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而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數居世界第一,根據《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2》,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數已超過1000萬,占全球的1/4,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今天是第32個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一科副主任高曉峰對該病進行詳細科普。
什么是阿爾茨海默病?
高曉峰介紹,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起病隱匿、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是最常見的癡呆類型。患者通常表現為記憶力下降且逐漸加重,甚至出現認知和精神問題,包含記憶認知能力下降、定向能力異常、感知表達障礙、行為與判斷異常、情緒人格改變等。
從現代醫學角度看,阿爾茨海默病核心病理改變是大腦中β淀粉樣蛋白(Aβ)堆積以及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導致神經細胞受損、死亡,影響大腦的正常功能,使患者記憶、思維、語言等能力逐漸退化。
中醫根據其記憶力減退、認知障礙、神情呆滯、言行失常等核心表現,將其歸為“呆病”“善忘”“文癡”等范疇,認為其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四臟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中醫防治阿爾茨海默病有辦法
中醫治療基于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從調理臟腑功能、疏通經絡氣血入手,為阿爾茨海默病的防治提供了溫和且具針對性的思路。
在中藥內服方面:髓海不足證,可用七福飲加減;脾腎兩虛證,可用還少丹加減;氣血不足,可用歸脾湯加減;瘀阻腦絡,可用通竅活血湯等。
中醫外治方面:針灸四神聰、風府、神門等穴位,可醒神益智;每日按揉百會、太陽、風池等穴位,舒緩情志、疏通經絡、醒神開竅。
西醫治療通過這些方面開展
在阿爾茨海默病的干預中,西醫主要圍繞認知功能改善、精神行為管理及輔助干預展開。
認知功能改善方面,遵醫囑使用乙酰膽堿酯酶抑制劑、NMDA 受體拮抗劑等藥物,改善記憶和認知功能。
精神行為管理方面,首選非藥物干預(如改變環境、安撫溝通),必要時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同時配合輔助治療,如:認知訓練、音樂療法、心理治療等,可有效改善情緒和行為癥狀。
【服務】
日常生活早預防
阿爾茨海默病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早期預防是降低發病風險、守護認知功能的關鍵。通過在生活方式上做出科學調整,可有效為大腦健康“保駕護航”。
在早期預防方面,專家建議,堅持終身學習與思維鍛煉,不斷學習新技能、參與認知游戲、增加閱讀和寫作等活動。飲食方面,推薦采用“地中海”飲食模式,多攝入綠葉蔬菜、漿果、魚類、堅果、全谷物等食物,以橄欖油為主要烹飪用油,并限制紅肉及加工肉類的攝入。可根據個人體質選擇藥膳,如:腎虛者可食用核桃粥,脾虛者可食用山藥粥。
同時建立規律的睡眠習慣,確保睡眠質量和充足時長;保持規律運動,結合平衡與協調性訓練,如太極拳、瑜伽等,有助于提升神經協調功能。
阿爾茨海默病多發生于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少數患者在65歲前發病。建議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患者家庭而言,家人需要多陪伴、溝通和理解,鼓勵參與簡單且具有成就感的活動;定期監測并控制血壓、血糖和膽固醇水平,管理心血管風險,戒煙限酒,維持健康體重。
據介紹,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一科(神經內科)目前已開設記憶門診,每周三全天、周四下午看診,有需要的居民家庭可通過醫院官方服務號線上掛號。
責編:潘華
一審:潘華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