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9月20日訊(全媒體記者 上官智慧 通訊員 王建 杜登航)日前,在首屆海峽兩岸(湖南)旅游高質量發展大會、第三屆張家界旅游發展大會開幕式上,慈利縣放馬洲公園500米長的水上板板龍燈在66條竹筏上騰躍,與無人機、水幕投影交織,打造出水陸空立體展演。這場融合非遺技藝與現代科技的文旅盛宴,生動展現了慈利“非遺+旅游”的創新成果,為兩岸嘉賓呈現了湖南文旅發展的新氣象。
擁有2000多年建置史的慈利,257項非遺資源列入清單,但長期“養在深閨人未識”。2017年以來,該縣將非遺保護納入縣域經濟規劃,推出“非遺+旅游”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構建“政府主導+專業機構+民間組織”的立體保護體系,破解保護碎片化難題,推動非遺“火起來”。
政府層面上,慈利縣成立非遺保護“智囊團”,統籌文旅、農業、教育等多部門資源,設立專項保護經費,制定12項保障制度,以“最嚴守護令”護航非遺保護工作;專業機構層面,非遺保護中心使出“五個一”絕活:列清單、做規劃、建場館、育傳人、推線路,一套連招下來,直接拿下1處省級非遺村鎮、5處市級非遺傳習所、6處市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等;民間組織上,20多個民間協會各顯身手,板板龍燈協會把龍燈舞進景區、杜心五武術協會開發“功夫研學課”等,協會與群眾的互動,不僅帶火了非遺,還直接帶動3000多人就業。
該縣還以“場景再造”進一步深化業態融合,改造靈溪谷廢棄廠房為非遺體驗基地,設置土家扎染、木版畫等10余項沉浸式體驗項目;將中醫“化膿灸”融入溫泉療養,開發特色康養線路;在茶馬古道遺址打造實景演出劇場,年演200余場。
此外,慈利縣還創新“非遺+”市場化模式,依托景區開設非遺展銷專區,推出“非遺+旅游”體驗套餐;開發特色非遺文創系列產品,建立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打造常態化非遺主題節會活動,形成定期文旅消費熱點。
如今,慈利縣已成功申報1個國家級、11個省級非遺項目。通過“非遺+旅游”文旅融合發展模式,近三年來,直接帶動旅游人數近1800萬人次,旅游收入約240億元。下一步,該縣將持續重點拓展“非遺+”應用場景,讓傳統文化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責編:潘華
一審:潘華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