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蔣詩雨
9月20日,2025國際能源環境與先進材料研討會(ISEEMS-2025)在長沙開幕。來自中國、日本、加拿大、法國、德國、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余位專家學者、科研人員及企業代表齊聚星城,圍繞“能源、環境與先進材料”領域的前沿科學與技術開展深入交流與合作探討。
為期2天,6個分會場
碰撞可持續發展新火花
本次會議由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山西省化工學會、日本弘前大學、太原理工大學聯合主辦,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承辦。會議為期兩天,共設立了六個平行分會場,聚焦氫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的高效利用、環境保護及先進材料研發等前沿熱點,涵蓋生物質能源轉化、先進功能材料、能源轉換材料化學、催化轉化、化學科學與環境工程、納米材料與碳中和等多個研究方向。海內外學者將圍繞主題開展深入研討,展示最新科研進展與創新成果。
“全球能源轉型與環境治理已進入關鍵時期,科技界應加強跨學科、跨地域合作,共同推進綠色技術創新與產業化。希望與會專家學者充分利用本次研討會平臺,深入交流、碰撞火花、增進共識,加快推動創新成果轉化與推廣。”開幕式上,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校長仇怡說。
太原理工大學郝曉剛教授代表聯合主辦單位致辭。他表示,山西省化工學會與太原理工大學長期深耕化工與材料領域,期待借助ISEEMS平臺,促進國內外學術互動與產學研協同創新。
據悉,本次ISEEMS會議為第二屆,首屆在日本舉行,下一屆將在泰國舉行,主辦方表示,將持續打造其國際品牌影響力,努力將其建設成為能源、環境與材料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年度學術盛會,推動綠色技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持續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跨國界、跨學科
為能源環境問題尋找 “綠色方案”
在大會主旨報告環節,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帶來前沿成果分享。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儲富祥研究員分享了關于木竹產業“十五五”科技創新的戰略思考,強調以可再生木質纖維資源替代傳統化石原料,開發高附加值生物基材料和化學品,是實現林業碳匯和經濟雙贏的關鍵;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Orlando Rojas教授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在循環生物經濟轉型中的關鍵作用,提出通過機器學習和多尺度模擬優化生物質轉化過程;南京林業大學校長勇強教授介紹了木質纖維素全組分精煉的最新進展,強調通過綠色催化與生物技術相結合,實現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的高值化利用,是突破生物質資源產業化瓶頸的核心策略。
日本東京大學堤敦司教授(Atsushi Tsutsumi)展望了能源科學與技術的研究前沿,重點討論了流態化技術在生物質氣化制氫、低碳能源聯產等領域的創新應用與工程化挑戰;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徐春保教授分析了生物質在實現循環經濟和碳中和中的多重角色,指出生物精煉不僅可生產低碳燃料和材料,還能與冶金、化工耦合集成,形成“碳負排放”工業新模式。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吳義強院士團隊以“‘以竹代塑’科學前沿”為主題作報告。報告系統闡述了“以竹代塑”的科學前沿與產業化路徑,指出竹材的高效低碳加工和功能化利用是緩解塑料污染、實現碳減排的重要方向,提出構建竹基材料全產業鏈綠色制造技術體系的新思路。
記者了解到,吳義強院士團隊自2005年組建以來,始終踐行“兩山”綠色發展理念,聚焦國家木材安全、生態安全、鄉村振興和“雙碳”目標等重大戰略,服務實現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和千億木竹產業發展。團隊圍繞制約我國木材、竹材、秸稈、蘆葦等資源高值高質高效利用的重大理論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題,進行長期的科技攻關與技術推廣,目前已建成木竹生物形成與定向調控、環保木基功能復合材料、以竹代塑綠色功能材料、秸稈蘆葦綜合利用、現代木結構與綠色大家居、生物質能源與先進材料等六大主攻研究方向。
責編:洪曉懿
一審:洪曉懿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