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實圖》 明 徐渭 紙本墨筆
王玉美
白露凝霜,秋意漸濃。草木搖落之時,恰是觀畫靜心之候。明代徐渭的《榴實圖》,以一枝倒垂石榴,在紙間暈染出獨特的生命氣象。這幅大寫意作品,掙脫傳統(tǒng)工筆的桎梏,以墨色的狂放與構(gòu)圖的疏朗,展現(xiàn)出強烈個性與精神張力。它不僅是一幅花鳥作品,更是一封用生命寫就的自白書,一次對命運的抗爭與咆哮。
徐渭身處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深重。他雖才華超群,卻八次鄉(xiāng)試不第,終身困于秀才身份,只能做幕僚寄人籬下,“英雄失路,托足無門”。他曾擔任胡宗憲幕僚,助其擒徐海、誘汪直。胡宗憲被下獄后,徐渭在憂懼發(fā)狂之下自殺九次卻不死。后來,徐渭被下獄論死,被囚七年。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縱觀邊塞險要,常慷慨悲歌。晚年貧病交加,藏書數(shù)千卷也被變賣殆盡,一生飽嘗世態(tài)炎涼。
徐渭在詩、文、戲、畫諸領(lǐng)域皆成就非凡,與解縉、楊慎并稱“明代三才子”。然而其天才如明珠暗投,深埋山野,不為人識。這般命運的極大反差,深刻注入他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他的畫超越傳統(tǒng)花鳥的雅趣閑情,成為“墨潑長江、淚灑宣紙”般的生命吶喊,將文人畫從溫文爾雅的遣興之作,推向了抒寫胸中塊壘、張揚個性的新高度。
《榴實圖》構(gòu)圖極簡,僅以一枝倒垂的石榴占據(jù)畫面中心。倒垂的枝、開裂的果、幾片枝葉,余下是大片空白,給觀者留足了遐想的天地,讓榴實的存在更顯突出。在這里徐渭又用了他慣用的省略法構(gòu)圖。畫榴實,只畫帶果折枝斜垂一枝,并不畫樹干和背景,憑借題詩結(jié)合一體,讓人自知石榴生長在山野之中。省略法是藝術(shù)造型過程中為達到簡練精粹,主體突出,而采用的重要手段。徐渭畫中大量運用省略法,畫面雖簡練卻不單調(diào),其筆下生動的筆墨形象處理,使畫面效果愈發(fā)豐滿而富有張力。
徐渭把自己的身世之嘆、生命思考,都揉進這枝榴實里。他摒棄了雙鉤填彩的工細畫法,純以水墨揮灑。枝葉以飽含水分的淡墨迅速掃出,酣暢淋漓;枝干則以干澀的焦墨皴擦。干濕濃淡的強烈對比,已超越了對自然物象的模仿,服務(wù)于情緒的表達,讓觀者透過墨色,觸摸到一顆在苦難中掙扎、卻始終熾熱的靈魂。
題詩“山深熟石榴,向日便開口;深山少人收,顆顆明珠走”,是畫的注解,更是徐渭的心聲。“向日便開口”,是生命主動的姿態(tài),哪怕身處荒寒,仍要向光而行、坦誠開放;“明珠走”是無奈,亦是不甘的吶喊。
如今再看《榴實圖》,依舊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這枝倒垂的榴實,是徐渭留在紙上的生命弧光,穿透時空,依舊耀眼。
責編:伍鏌
一審:伍鏌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