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復新疆》海報。
戚旭明
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左宗棠收復新疆》,像一部生動的歷史教科書,將晚清那段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歷史畫卷徐徐展現在觀眾眼前。
生動刻畫人物群像
紀錄片《左宗棠收復新疆》以細致的筆觸,成功塑造了五十多位主要人物形象,繪制了一幅展現晚清風云變幻、英才輩出的歷史畫卷。
核心人物左宗棠的形象塑造尤為成功。影片展現了他作為晚清重臣、軍事統帥的非凡才能,以及作為丈夫、父親的普通人情感。他收復新疆時秉承“緩進急戰”,屯田固邊,步步為營,以最小代價奪回疆土;他興辦福州船政,倡導“師夷長技”,奠基近代工業;他西北植柳固沙惠民,“新栽楊柳三千里”,生態與民生并舉;他古稀之年抬棺西征,以“不勝不歸”之魄力懾外敵、穩大局。其智融貫文武,以鐵血護國,以仁政安民,終成晚清砥柱。影片沒有回避他性格中“孤傲耿介”的一面,但也細膩描繪了他的溫情:在武漢與妻兒短暫團聚時的天倫之樂;得知老部下劉典病逝后,他自掏俸銀六千兩為其治喪,悲痛落淚的場景感人至深。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一個真實、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
前線與后方官員各有亮色。前敵總指揮劉錦棠年輕善戰,關鍵戰役中臨機制變,收復新疆后任首任巡撫主持善后重建;嵩武軍統領張曜在哈密屯田墾荒、興修水利,為大軍筑牢后方;烏魯木齊都統金順雖曾因強攻瑪納斯南城致傷亡,后調任伊犁將軍時,以不卑不亢態度完成領土交接;“紅頂商人”胡雪巖在朝廷財政困窘時,為西征籌措巨額軍餉;左宗棠助手劉典坐鎮后方總領陜甘軍務,辭母出山的抉擇彰顯士大夫忠義。
朝堂之上人物立場鮮明。南洋大臣沈葆楨親歷日本侵臺事件,有強烈危機意識,卻因擔憂財政反對西征借款;直隸總督李鴻章作為“海防派”主張棄疆保海,與左宗棠戰略分歧明顯,但面對英國公使以“國際戰爭”威脅分裂新疆時,仍以沉默送客堅守主權底線;軍機大臣文祥則力排眾議支持西征,為戰事爭取關鍵支持。此外,外國顧問福克協助引進西方技術,外交大臣曾紀澤在談判桌上據理力爭,修改不平等條約挽回權益,均展現各自領域的擔當。
紀錄片對歷史真相的尊重,不僅體現在朝廷大員和將領身上,也關注到普通民眾,特別是各族人民。這是喚起民族認同感的關鍵。
影片沒有忘記那些在阿古柏暴政下奮起反抗的民間力量。“關外三義士”在北疆率領民團堅持抗敵十余年;在喀什噶爾漢城起義的何步云,配合了清軍的正面進攻。影片通過這些個體的抗爭命運揭示,收復新疆的偉大功業,是無數有名英雄與無名英雄共同奮斗的結果。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紀錄片濃墨重彩地展現了新疆各族人民對西征軍的全力支持。
真實再現歷史場景
真實,是這部紀錄片的靈魂。
影片憑精心復原的場景、考究細節與演員演繹,將觀眾帶入歷史現場——左宗棠在蘭州凝圖憂思、瑪納斯南城激戰、圣彼得堡談判交鋒,讓塵封歷史可感可觸。
影片深耕原始文獻,鏡頭下泛黃的奏折、密信、條約清晰呈現:李鴻章主張棄疆的奏折字句,左宗棠“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讓人”的守疆決心,《里瓦基亞條約》與《中俄改訂條約》的屈辱與抗爭對比,均直觀有力。全片引用奏折、上諭等一手史料53處,筑牢歷史根基。西征軍8萬余人每月需糧390多萬斤,胡雪巖借款的具體數額與利息,左宗棠兵工廠改進普魯士槍炮的細節,這些數據讓觀眾清晰感知當時的軍需與實業實力。
電影級場景再現效果震撼。“湘江夜談”一幕,寒夜孤舟,燭光搖曳,病弱的林則徐將西北重任托付給青年左宗棠;左宗棠凝神傾聽,眼中充滿憂憤與抱負。“舁櫬出關”場景更為悲壯。茫茫戈壁,左宗棠孑然而立,身后一口黑漆棺木在烈日下格外醒目。航拍鏡頭下,西征大軍如長龍蜿蜒沙海,風沙漫天,營造出天地同悲的崇高意境。
影片沒有回避歷史的復雜性,深刻肯定“先平陜甘,后復新疆”戰略的必然性。這種不回避歷史關鍵聯系的態度,本身就是對歷史真相的勇敢正視和尊重。它鄭重提醒我們:只有尊重事實,敬畏文獻,民族共同記憶的根基才能穩固,歷史這面鏡子才能更清晰。
責編:伍鏌
一審:伍鏌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