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縣“自建自籌自管”模式蹚出農村供水新路子
滴滴甘泉潤民心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奉永成 通訊員 陳鵬 張先登
9月19日,慈利縣甘堰土家族鄉水沐峪村李紹成擰開家里的水龍頭,接上一盆水,拿出自己購買的水質檢測筆,進行檢測。幾分鐘后,檢測結果出來,李紹成看了很滿意。
“以前,每到干旱季節便要從小水池里抽水,水很渾濁,要沉淀凈化才能飲用。”李紹成說,現在,村里自建小型供水工程后,一舉解決了喝水難題。
慈利縣甘堰土家族鄉群山環抱,因地勢高給農村供水增加了難度,特別是馬鞍村和水沐峪村,兩村處于喀斯特或頁巖地貌區,地質不含水、不聚水,取水成本高,季節性缺水問題曾是制約兩村發展的難題。
在農村飲水保障突出問題集中整治行動中,甘堰土家族鄉引導村民通過“自籌、自建、自管”小型供水工程,有效解決了農村山區季節性缺水難題,蹚出一條農村供水好路子。
馬鞍村位于澧水河畔,雖與碧波蕩漾的澧水河近在咫尺,卻因地勢高,每到干旱季節,澧水河里的水上不來,村民只能“望水喊渴”。祖祖輩輩靠雨水、山泉水、田邊淺井蓄水等分散水源度日,水質和水量在干旱季節無法得到保障。
建設小型供水工程曾是馬鞍村每次村民代表大會的主題,但一個“錢”字難倒了一村男女老少。在農村飲水保障突出問題集中整治行動中,張家界在全市探索推行“政府補一點、群眾籌一點、社會捐一點”的多元化籌資模式,馬鞍村和水沐峪村先行先試。
馬鞍村投資235萬余元的小型供水工程,通過政府出一點、鄉賢捐一點、村級籌一點,資金難題迎刃而解。水沐峪村小型供水工程建設資金也有了著落。
有了錢,如何建?村民尤為關心。馬鞍村和水沐峪村本著“誰用誰建”的原則,讓村民成為小型供水工程建設的主人翁,調動村民自己動手建設的積極性。
馬鞍村黨支部書記田偉帶領全村黨員打頭陣,村民紛紛報名義務投工投勞;水沐峪村組織全村有水電技能的村民以“半工、半勞”方式參與施工建設,從管道鋪設到蓄水池修建,處處可見村民忙碌的身影。
農村小型供水工程不僅要建得好,還要管得好,才能保證水長流。水沐峪村探索推行“村集體+群眾”共管模式,通過明確管護責任、建立用水戶協會等方式,引導村民樹立節約用水、愛護設施的意識,確保小型供水工程長久惠及于民。
馬鞍村在工程建設之初就制定了長效管護機制,成立由村集體控股的供水公司,實行自主經營、自我發展,防止“遠道而來”的自來水跑冒滴漏。“供水公司建立提水系統,實現智能操控、自動啟停和遠程監控。”田偉說,目前,全村統一供水價格,在提升村民節水意識的同時,月收益還可滿足日常運行和維護成本,成功實現“以水養水”的良性運轉。
責編:伍鏌
一審:伍鏌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