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視頻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周順 通訊員 李志鵬
“我們用原礦家有機農法,能讓水稻不用化學農藥,還能產出高效、便宜、健康的有機米!現在來到湖南,就是要協助桃源縣的合作社轉型,讓大家吃上健康高產的有機米!”
9月18日,第三屆海峽兩岸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科技交流會暨臺灣科技青年湖南行活動上,湖南桃源縣豐華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與臺灣共濟聯盟鵬景集團就有機農業水稻種植試點項目簽署合作協議。臺灣共濟聯盟主席、鵬景集團總裁王仲鵬的這番話,拉開了湘臺有機農業水稻種植試點項目的序幕。
作為農業大省,湖南是全國“四大米市”之一,桃源縣也是我省水稻種植的重要區域。
長期以來,當地農戶雖有發展有機農業的意愿,卻受困于傳統有機農法的復雜與“低產風險”。桃源縣豐華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彭晉京坦言,自己2014年返鄉時就想搞有機水稻,“但大家都說不打農藥、不施化肥會導致產量不穩定,加上傳統有機農法要分類投入有機化肥,農民根本來不及應對,這事就一直沒敢做。”
此次合作恰好破解了這一痛點。王仲鵬介紹,鵬景集團的“原礦家有機農法”區別于傳統模式,“就一個粉劑、一個葉劑,混合后對各類作物、百蟲百菌一體適用,能取代化學農藥,還能降低成本。”更讓農戶安心的是,這套農法能在保證有機標準的同時不減少產量。
“現在大家常吃的水稻經袁老(袁隆平)改良已不愁產量,我們要做的,是讓水稻在少用、不用化學農藥的前提下,依然高產、實惠。”他說。
據悉,項目首期計劃于2026年在桃源縣合作社拿出幾十畝水稻田試種。待模式成熟后,桃源縣用該農法種出的有機水稻,還能通過共濟聯盟全球交易平臺輸向全球。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合作不僅聚焦農業生產,更承載著兩岸協同應對全球挑戰的意義。臺灣21世紀基金會副董事長高思博表示:“氣候、環境變化影響是全球性的,推動兩岸攜手減少其對生產生活的傷害,既是公益,也是事業。湖南人才輩出,期待未來有更多合作。”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