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榮梅
長沙西行一百五十公里,可見奇峰突起,方圓百里群峰連綿,這就是寧鄉溈山。記憶中的溈山鄉鎮老街,如今已成一個新型城鎮,到處都是避暑的民宿庭院,有像城市里一樣的寬闊休閑廣場和公用設施。
到溈山,必先拜密印寺,此番叩拜密印寺,有密印寺師傅引導,到山門,我記住了千年石刻“般若道場”與門額長匾“敕建什方密印寺”,略窺寺門楹聯“法雨來衡岳,宗風啟仰山”的禪意。
如今的密印寺,山門高大宏偉,紅色三開牌樓,磚石與黃色琉璃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重檐歇山頂的萬佛殿,三十八根白色花崗石柱,撐起金色琉璃瓦頂,莊嚴肅穆。密印寺內外,聚集了回心橋、來木井、龍王井、白果含檀等“溈山三十六景”,每處都有傳說故事。
是夜,宿溈山后山劉家莊民宿。劉莊主自稱,他的日常是攝影、導游、維修、泡茶、制菜……劉莊主是個80后年輕人,邀我們登五層樓頂露臺花園喝茶賞月。于是,我領略了溈山風月無邊的另一面。劉莊主會泡茶,其實也制溈山白茶,壓成餅狀,便于存儲。溈山常年云遮霧繞,海拔400米到900米的黑沙土壤古來適宜種茶。山野茶樹,飽受雨露滋潤,梗壯芽肥,茸毛多,持嫩性強。他自豪地說,溈山毛尖一直是貢茶,應該是與唐代密印禪寺的興盛香火同時著稱于世的。我捻起一片溈山毛尖細賞,葉緣微卷的片狀,似蘭花,色澤黃亮光潤,身披白毫。毛尖在玻璃杯中用開水沖泡,湯色橙黃鮮亮,茶香濃厚,入口醇爽回甘。再加開水沖泡,依然嫩香持久,葉底嫩勻黃亮。
他曾在嶺南打拼多年,因為想念溈山的山水茶飯,想與溈山的星星與月亮長伴,他歸隱溈山山村,建山莊,制茶賣茶。莊主最清楚,山里的每個夜晚,哪個時段賞月觀星最佳,哪里是首選角度,至于怎樣抓拍黑夜中的星月,他都有一本經。
露臺有花草,有好茶,有燒烤,風清蟲鳴,我們幾個又有了談古論今的興味。我們說起了幾個與溈山相關的位極人臣的高官與大儒,如唐代宰相裴休,宋代宰相張浚、理學大儒張栻父子,他們選擇藏風聚氣、風水非凡的溈山之麓、溈水之濱歸葬的種種緣由。還說起了唐代的王維、劉長卿、張籍等,多少文人墨客慕名溯流行舟,探尋溈水與溈山的林泉風月,留下諸多詩文墨跡,連朱熹也到過溈水之濱的官山憑吊張浚父子,萬千感慨化作一首長詩《拜張魏公墓下碑》。
溈山毛尖、白茶、紅茶,輪番品茗,我已經醉茶了,但是星星與月亮始終不給面子。
至晚上十點,莊主突然起身說,月亮大概害羞了,我知道它躲在山后。我帶你們去把月亮抓出來吧!茶醉也壯人膽,我們幾個來了興致,竟然真的跟著莊主進山“抓月亮”去了。
穿過山村,一條小街,停滿了長沙市區來的小車。燈火星點,幾條土狗,聞聲而出,僅村口燈火通明,三個婦孺,納涼閑談。前面就是進山的路,山勢漸高,蜿蜒盤旋,只可見路邊近處巴茅搖曳、樹木團團模糊的影子,漸漸走入黑暗的深處,真是伸手不見五指,內心忐忑。莊主沿途指路提醒的聲音,隨著山路逐漸升高,在空曠的夜里,不斷被擴音放大,蟲鳴在給他多重伴奏。七彎八拐中,走得氣喘吁吁時,突然聽見在前面引路的莊主說一聲,“到了”!我如同聽到天籟,前面的人也興奮地大喊:“月亮真的躲在山上啊!”我緊趕幾步,拐個彎是一個平地,一個明晃晃的大月亮就這樣“砸”在我的眼前!“我們真的抓到月亮了啊!”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