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云下的宜章縣莽山國家森林公園五指峰景區。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郭立亮 攝
王瓊華
還坐在纜車上,王躍文就看到了不一般的莽山。掠過杉木寮上空時,他即匆匆掏出手機要拍照。原來,這位著名作家俯瞰纜車下方時,發現四周裸露卻陡峭的山頂上長有松樹。
“它是我們莽山的‘迎客樹’!”隨行的莽山友人介紹道。
“別地方的‘迎客松’是一側枝丫伸出,如人伸出一只臂膀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但莽山松迎客是打著傘吶。它們要為遠道而來的客人遮陽擋雨,足見莽山人的熱情。”王躍文說道。
與王躍文同坐一臺纜車的我,一低頭,果真見到松樹幾棵,挺立于山頂,樹梢卻頂著長滿松針的一叢枝丫,如同瑤家女子舉傘迎候遠方游人。
從天臺寺索道站出來,我們踏上了前往核心景區的棧道。一座座高不可攀的陡峭山峰,一道道深不可測的峽谷,讓王躍文看得有點眼花繚亂。他說:“‘暈山’了。我第一次有這種感覺。”
不過,王躍文“暈山”用不了我們擔心。因為他已經站在懸崖邊,沖峽谷大喊:“喂……喂……”一聲聲穿風的呼喊,一聲聲最酣暢的抒情。在莽山“喊山”,讓他倍感精神的振奮。
“棧道掛在山腰上!”王躍文叫道。海拔1400米之上,莽山的懸空絕壁棧道分上下兩層,全長約8公里,堪稱全國最長的絕壁棧道,有一步一景、移步換景的“特效”。“這是風景中的‘神來之筆’!”而且,莽山五指峰已經被譽為全程幾乎不用爬山的景區。莽山友人介紹,一位104歲老人前不久登上莽山,并在家人陪伴下在山上過生日。王躍文若有所思說:“來莽山多走走,我們也會長壽!”
“最好來這多住些日子。”我提議,也給出了理由。莽山有好水,這里溫泉水是弱堿性水。莽山有好空氣,負氧離子高。莽山更有好食物,山上土質優良,種出來的水蘿卜、紅薯、黃瓜和葡萄、獼猴桃等瓜果一撥接一撥,味道純粹。水、空氣、食物,早已成了游客們追捧的莽山“養生三寶”。
聊及莽山生態這個話題時,王躍文說道:“青蛙的叫聲,一般是呱——呱——呱——。有一次在桂東,我聽到青蛙叫聲是呱!呱!呱!莽山的青蛙又是怎么叫呢?”
突然間,棧道下傳來青蛙的叫聲。
王躍文一聽,恍然地:“哦,莽山青蛙叫聲有一種空靈!”
莽山青蛙這個時候能欣然發聲,我說,只有一個原因,莽山青蛙知道今天誰要聽一聽它們的叫聲。這算調侃。但我相信,一個優秀作家對生活的捕捉力極強,甚至非常奇特。
沿途多見各類高山杜鵑樹,成叢成林、蔚然成景。這時,王躍文仰頭望去,見一塊聳立的石柱頂上,竟生長著百年杜鵑,不由感嘆:“可以想象春天一來,這里萬山紅遍。”他當即約定好了,明年四月一定要來莽山看杜鵑。
接著,遇見一塊斜立在棧道外側的巨石,刻有兩字:“醒石。”東晉陶淵明將“醒石”視為獨特而超俗的精神寄托。我想,莽山這一石頭被稱為“醒石”,大概也是著眼此意。王躍文在“醒石”前細細品味一番,恰好一陣風刮來,發出呼呼響聲。他當即說道:“應該叫它‘醒來石’!”他解釋道,添一“來”字,除了有動感,象征意義更貼近“行動覺醒”。王躍文應該是希望這塊石頭成為觀照內心的載體,好讓游人在紛擾中找回內心的平靜,保持一個獨立于世的本我。
再見一棵紅豆杉樹挺立于石壁上。見它表面布滿了歲月留下的痕跡,樹皮斑駁,王躍文好奇問道:“它多大年紀?”他驚喜了,因為這棵紅豆杉已經有1200年樹齡。它其中一根樹枝橫到棧道上,離地只有七八十公分高。王躍文低下頭,彎起腰,從這根樹枝下鉆了過去,還回身打量這款樹枝,意味多多地:“面對大自然,我們該有敬畏之心。”
在金鞭神柱觀景臺右側游覽隧道口,莽山友人提醒,隧道壁上小孔可見山峰。從一崖壁隧道施工留下的這一小孔,可看見對面山崖上一巨石,酷似唐代吳道子所繪孔子行教像。至登上清涼臺時,金鞭神柱既完整又完美地映入我們的眼簾。它以沖天之勢昂然聳立云天,成為莽山的鎮山神柱。“開天辟地。”王躍文給予它一個很霸氣的評語。
“數星星,得挑這個地方!”
王躍文所夸的地方,就是五指峰最見人氣的清涼臺。住在帳篷里,躺著數星星,托著下巴看日出,當然愜意無比。要是站在清涼臺上,俯望遠方,“萬山來朝”的景象更是讓人倍感震撼。王躍文覺得,這才是莽山的氣勢與胸懷。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