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片場內正在拍攝短劇。
來悅文化影視基地。(本版圖片均由長沙縣委宣傳部提供)
王 茜 歐陽林 彭 楠
孟秋時節,走進長沙縣金井綠茶非遺景區,只見茶嶺層疊,茶香滿谷。小憩于“自然茶館”,清茶氤氳與書卷墨香相互交織,一方靜雅天地間,詩意悄然流淌。
長沙縣的“文化+”戰略,正如這一盞清茶,初品清冽,再品醇厚,余韻悠長;亦如眼前這一脈青山,層巒起伏、綠意涌動,于無聲處浸潤心田,滋養著這方水土獨有的文脈與靈魂。
在這里,文化與發展交織共鳴,宛若一曲韻味悠長的雙重奏,既延續厚重深遠的歷史傳統,又迸發出銳意創新的現代活力,匯聚成一幅古今交融、氣象萬千的文化長卷。
“文化+工業”出圈
近日,在長沙縣三一智聯重卡產業園,一輛輛旅游大巴緩緩駛入。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戴上安全帽,在講解員帶領下走進寬闊明亮的廠房,零距離感受“鋼鐵巨獸”的誕生。
走進這座20萬平方米的超級工廠,仿佛進入一座“工業森林”。全玻璃車間通透明亮,熱帶綠植生機盎然,草坪與水池點綴其中,魚翔淺底、綠意蔥蘢——若非親眼所見,難以想象這是一個汽車生產基地。
廠房內,橘黃色機械臂揮舞自如,物流機器人穿梭不息。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四大工藝環環相扣,每4分鐘便有一輛重卡下線。一塊冷硬的鋼板在這里完成“奇幻旅程”,最終化身馳騁道路的智能重卡。
產業園還設有8000平方米展廳,展示三一的創業歷程、新能源重卡與5G無人駕駛技術。游客們連連贊嘆:“沒想到工業旅游還能這么好玩,既開眼界又長知識!”
3年前,三一智聯重卡產業園獲評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成為長沙首個國家級工業旅游景點。如今,這里以“企業生產參觀、工業展館展示、STEAM智能課堂、創客空間”等特色,打造出沉浸式、多樣化的工業旅游新體驗。
工業旅游,成為長沙縣展示硬核實力與文化自信的新名片。
長沙縣素有“湖南工業看長沙,長沙工業看星沙”的美譽。依托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三大主導產業,這里緊扣“一核一圈四區”發展布局,把“硬核工業”與“詩和遠方”巧妙相融。
長沙縣將每月第三周周六定為“工業旅游品牌開放日”,并策劃推出星沙“智”造研學之旅、工業美學親子之旅、匠心傳承尋味之旅三條精品線路,讓人們沉浸式感受工業科技的力量與魅力。
截至目前,長沙縣共有27家工業旅游資源點,14家已具備接待能力對外開放,其中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2家、省市級工業旅游示范點5家,形成以三一重工、遠大科技、山河智能、明和光電為代表的科技創新普及型,以源品生物為代表的工業文化體驗型,以湘豐茶業、亙晟門窗為代表的生活消費購物型,以樂運魔方為代表的工業遺產更新型,以及湘繡城、江背竹雕館為代表的文化創意傳承型等五大產品類型。
除了工業旅游,長沙縣還以市場為導向,深化文旅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優做強“節會游、商務游、紅色游、休閑游、康樂游、會展游”,著力提升“養眼養身養心”的優質消費體驗,切實增強核心競爭力。
今年上半年,長沙縣接待游客總人數超1500萬人次,其中入境游客4萬余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超140億元,其中入境游收入近3000萬美元。
“文化+科技”出海
在今年7月8日開幕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總部瑞士日內瓦舉辦的“版權在中國”主題展覽上,長沙縣版權作品以卓越實力“吸粉”無數。由長沙縣委宣傳部(縣版權局)精心選送的李艷刺繡藝術館系列作品,生動呈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也彰顯了版權保護對非遺傳承的創新賦能。
其中,大型湘繡卷軸《武陵風光》作為傳統藝術代表,以精湛層疊針法勾勒祖國壯麗山河,完美詮釋了湘繡“以針代筆、以線代墨”的獨特神韻,引得國際觀眾駐足驚嘆。
在湖南金霞湘繡有限公司,通過將先進的AI智能技術融入傳統湘繡的生產模式,數字化與現代化技術的結合讓經典圖案與豐富色彩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光彩,開創了湘繡的國際化新局面。目前,金霞湘繡服務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非遺是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寶貴資源,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重要支撐。
近年來,長沙縣大力推進非遺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一系列創新的融合途徑和模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非遺+研學”讓傳統文化在求知中得以傳承,“非遺+節慶”讓非遺在歡樂中綻放光彩,“非遺+科技”讓古老技藝煥發新的生機,“非遺+特色小鎮”則讓非遺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推手。
截至目前,長沙縣已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3個,非遺傳承人41位,他們守護著寶貴的文化遺產,讓非遺之光熠熠生輝。
與此同時,為更好地挖掘和呈現長沙縣文旅資源,長沙縣先后建成4個具有兼容性的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平臺,照亮文化服務數字之路。其中,“悅生活·星沙文旅云”平臺依托微信小程序運行,以“五悅星沙”為主題,將縣、鎮、村三級公共文化資源巧妙整合,為用戶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資訊服務。目前,該平臺已擁有30余萬注冊用戶,約占全縣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長沙縣民間文化資源數據庫在“悅生活·星沙文旅云”平臺上線,搭建起展示民間文化記憶的“線上櫥窗”,服務群眾超3萬人次;縣文化館開啟暑假少兒免費藝術培訓班線上報名系統,10分鐘內10個班級280個名額全部報滿……
文化傳承,需要科技的賦能;科技應用,需要文化的引領。文化和科技跨界融合的本質,是文化生產力與科技生產力的協同躍遷。長沙縣正持續不斷催生數字文博等新業態,完善制度保障,激發主體活力,讓文化在科技賦能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在跨界融合中彰顯時代生命力。
“文化+影視”出彩
近日,在2025第二屆“金童獎”澳門國際兒童電影節暨首屆中國(澳門)國際動畫電影節上,長沙縣傳來捷報——由湖南萬一文化、湖南宏源文化、湖南芒果影業聯合出品的兒童勵志電影《踢出個未來》榮獲“優秀影片獎”。這部作品以夢想為筆、以拼搏為墨,成為電影節上一抹鮮明亮麗的“湘味”風景。
近年來,長沙縣把視頻文創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培育。產業鏈條從影視場景搭建到內容制作,從剪輯后期到人才培養,已全面鋪展,正加速構筑文創發展的堅實格局。
長龍街道的熊貓片場,昔日的工業廠房搖身一變為“百變空間”。醫院、別墅、辦公樓等實景隨需而變,滿足劇組多樣需求。去年,這里迎來300余個劇組拍攝,幾乎每天都有故事開機,成為短劇產業應用場景集聚地。
湘龍街道的來悅文化影視基地,正以“街道即片場”的創新模式,將商業空間改造為沉浸式影視主題新場景。簽約企業紛至沓來,形成“演繹直播+短劇基地+新媒體教培”的融合發展新模式,加速崛起為環馬欄山產業帶的重要高地。
與此同時,湘龍文創園內的湖南天合智造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把產業與教育深度結合,攜手20余所本科院校,推動影視教育與實踐緊密銜接,培育“未來核心競爭力”。“內容制作+人才培養+技術應用”的全產業鏈布局,正助力其打造影視人才的搖籃。
長沙縣不僅是“機械制造強縣”,更在積極打造文化“軟產業”。目前,大魚文化、貓熊傳媒、天合智造、豎店文化等30余家企業已落地,涵蓋小說創作、劇本孵化、音樂制作、影視綜藝拍攝、后期剪輯、場景搭建、電商直播等領域。企業大多集中在湘龍、長龍、泉塘街道,與湖南廣電、馬欄山視頻文創園緊密合作。
文化引領,產業聚合,動能澎湃!
當文化的脈動與城市發展的步伐同頻共振,一座城市的靈魂便愈發清晰、愈發鮮活。
長沙縣的“文化+”之路,正如奔騰不息的湘江,匯聚千年文脈與當代新聲,向著更加開闊的未來奔涌!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