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9月17日訊(記者 劉迅 通訊員 龍瓊妃)在邵陽縣塘田市鎮夫夷河畔,一座清代建筑的飛檐翹角下,“塘田戰時講學院舊址”的牌匾靜靜懸掛。87年前,這里書聲與槍聲交織,一群年輕學子在民族存亡之際,用熱血書寫下“南方抗大”的傳奇。
時光荏苒,昔日救亡圖強的回聲,已沉淀為砥礪前行的力量。這座曾經在湘西南播撒革命火種的“南方抗大”,就像一座精神的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
在這里,每一塊青磚、每一片瓦當都在無聲地傳遞著這樣的信號:國防不僅僅是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更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塘田精神為我們今天的國防動員工作提供了寶貴啟示,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血脈的信仰,國防動員不是臨時的工作,而是代代相傳的使命。
歷史尋根,革命遺址承載國防記憶
塘田戰時講學院被稱為“南方抗大”,其歷史可追溯至1938年。當年,中共湖南省委派共產黨員、時任湖南省文化界抗敵后援會研究部主任的呂振羽以統一戰線形式,創辦塘田戰時講學院,以培養抗日游擊戰基層軍政干部。
(塘田戰時講學院舊址外景,劉迅攝)
呂振羽以“文化補習”為名,巧妙地避開國民黨當局的耳目,在這座古樸的院落里創辦了這所特殊的革命學府。他親自擔任副院長,聘請了一批進步學者擔任教員,開設了政治經濟學、軍事戰略、群眾工作等實用課程。學員們白天學習革命理論,晚上討論時局政策,課余時間還要進行軍事訓練。
雖然僅存七個多月,但塘田戰時講學院為黨培養了250余名抗日骨干,發展共產黨員50余人,建立了新寧、城步、洞口、綏寧和金稱市5個省直屬黨支部,他們像火種一樣撒向全省各地,為抗日救亡運動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塘田的烽火穿過歷史的霧靄,化作無聲的教材,它不再只是遠去的硝煙,而是照亮來路的精神航標。如今,這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黨性教育基地。
距離塘田約70公里的邵陽市昭陵西路兩路口28號曾家院子——八路軍駐湘通訊處舊址,同樣見證著那段烽火歲月。1938年至1939年間,這里曾是中國共產黨在湖南的重要活動據點,由于八路軍駐湘通訊處和中共湖南省委在邵陽卓有成效的工作,邵陽成為當時全省革命斗爭和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
當時,通訊處對塘田戰時講學院在師資力量、組織管理、抗戰信息等方面給予了大力的支持,使其能在短期內為抗日戰爭培訓大批軍政干部。
兩地遙相呼應,一處在鄉間默默育人,一處在城中秘密運作,共同構筑了邵陽國防教育的歷史根基。
近年來,當地政府對塘田戰時講學院舊址進行了全面提質改造,不僅修繕了古建筑,還生動再現了當年師生們教學相長的場景。多媒體展示廳采用聲光電技術,讓參觀者可以通過虛擬影像與歷史人物“對話”,使革命歷史變得更加生動可感。
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脈
夏日的早晨,塘田戰時講學院舊址前時常可以看到一幕動人景象:白發蒼蒼的老者與系著紅領巾的少年并肩而立,一起聆聽講解員講述呂振羽等人的辦校歷程。
利用紅色資源開展國防教育,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在這里,歷史不再是書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可觸可感的現實。近年來,全省各單位紛紛組織到塘田戰時講學院舊址開展“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血脈”等現地教育活動,在紀念碑前重溫入黨誓詞,堅定理想信念,凝聚奮進力量,紅色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持續擴大。
邵陽在紅色資源保護與利用上下了大力氣,逐步構建起一個“保護、利用、教育”三位一體的有機體系。除了塘田戰時講學院,還打造了雪峰抗戰文化旅游區、邵陽市烈士陵園等一系列紅色景點,通過將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條條教育線路,形成了覆蓋全市的國防教育網絡。
如何讓歷史不只是歷史?邵陽市每年安排財政預算支持紅色資源保護,設立專項公益基金,開發紀念獎章、文創產品;邵陽市國防動員辦公室把塘田戰時講學院的精神內核寫進國防動員的培訓大綱里,開發出《從塘院精神看全民國防》等接地氣的特色課程,邀請老戰士、黨史專家做兼職教員,講述鮮活的故事,讓教育形式更加生動可感。
(武岡市國防教育基地展示墻,劉迅攝)
近年來,邵陽積極嘗試把國防教育的“陣地建設”和“模式創新”結合起來,重點打造了武岡市國防教育基地。武岡基地自2023年3月正式開放以來,累計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上級領導和專家調研考察700余人次。還承辦湖南省、邵陽市級紅色教育活動200余場,6500多人次參與,承接100多場市直單位的黨建、團建活動,4000余人次參加,武岡基地真正成為了“國防教育的主陣地、紅色活動的大平臺”。
邵陽讓紅色資源“活”了起來,紅色遺址遺跡不再是靜靜地躺在那里,而是變成了國防教育的“活教材”。通過實物展示、情景重現、互動體驗,干部群眾能夠身臨其境,在歷史現場感知國防重任,全民國防觀念,如春風化雨,于無聲處浸潤心田、生根發芽。
全民參與,國防教育筑牢精神長城
“國之興衰,匹夫有責。”我國自古以來便強調全民與國家命運的緊密相連。在國防教育的推進中,沒有旁觀者,每個人都是參與者、踐行者和守護者。國防不僅是軍隊的事,更是全民的事,唯有讓國防意識深入人心,讓安全理念融入日常,才能真正構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精神長城。
在國防動員宣傳中,邵陽市國防動員辦公室積極推進國防動員教育進機關、進黨校、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進媒體,聯合省青少年國防動員應急技能培訓活動組委會在全市范圍開展國防動員應急技能培訓。
他們走進社區、企業,開展4.15國家安全教育日、5.12防災減災日等系列國防動員宣傳教育活動,發放《人民防空知識與技能》《大眾防空防災知識手冊》《學生消防安全知識讀本》《人防小博士》等科普教材和資料2000余冊。
(國防教育夏令營活動,邵陽市國動辦供圖)
今年8月,在邵陽市國防動員辦公室開展的國防教育夏令營活動中,一個平常沉默的孩子,第一次積極投入軍事體驗和知識問答,眼神閃閃發亮。原來,他從小懷揣“軍人夢”。了解情況后,工作人員帶他學國防知識、體驗模擬射擊,最后為他頒發“國動教育積極分子”證書。接過證書時,他堅定地說:“我一定好好學習,將來保衛祖國。”這句話,也讓所有人更加確信:國防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點燃孩子心里的光,照亮家國前路。
如何讓國防教育真正走進課堂、走進家庭、融入社會?
邵陽積極探索新路徑,組建起一支以中小學骨干教師為主體的國防教育宣講團,市國防動員辦公室對他們進行專業化、系統化的培訓,幫助他們掌握將國防知識生動化、情境化的教學方法,真正把知識點“講進學生心里”。采取教師影響學生、學生帶動家庭這種“小手拉大手”的聯動機制,成功構建從學校到家庭、再到社會的全鏈條教育閉環,推動國防意識深入千家萬戶。
這一做法打破了國防動員教育受限于校園的邊界,逐步形成了“教師-學生-家庭-社會”不斷擴散的宣教路徑。提升了學生的國防素養,增強了全社會共同維護國家安全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成為邵陽深入開展全民國防動員教育的一個亮眼實踐。
結語
從塘田戰時講學院到八路軍駐湘通訊處,從雪峰山會戰遺址到武岡市國防教育基地,邵陽的國防動員事業始終根植紅色沃土,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相輝映中煥發新的生機。青磚瓦見證崢嶸歲月,迷彩服彰顯時代擔當,這片紅色土地上的國防動員故事,正在續寫新的篇章。
如今,國防動員教育已融入邵陽的課堂、社區與街巷,一種貫穿日常、動員全民的新格局逐漸成形。它跨越時間的長河,喚醒每個人的家國情懷——山河無恙,吾輩自強,國防之責,就在你我肩上。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