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9月16日親臨湖南,首站來到郴州汝城沙洲村。五年來,郴州牢記使命、砥礪奮進,經濟社會發展呈現了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產業轉型突破升級、開放高地加速崛起、生態文明成效顯著的蓬勃圖景。
由郴州市委宣傳部牽頭,各主流媒體攜手推出系列報道,展現郴州在多方面的突破進展,講述干部群眾奮斗故事,見證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
劉家璇
“今年雨水順,姜塊長得瓷實。”走在汝城縣沙洲現代農旅示范基地田埂上,基地負責人張有發說,小黃姜一般是春季種植,到了10月就是采收季節。
小黃姜在汝城縣種植歷史長久,是助農增收的傳統優勢產業。過去,姜農最頭疼的是“連作障礙”,同一塊地連續種姜必遭病害。如今,當地加強科技攻關,推動成立小黃姜品種脫毒與綠色高效栽培中心,并引入姜種脫毒技術,讓“姜田輪作”成為歷史。
加上集冷鏈儲藏、產品加工、脫毒育苗等功能于一體的小黃姜產業集散中心,汝城縣已發展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小黃姜種植基地和集散中心,形成5萬畝種植規模,年產值突破20億元。
一村之地熱氣升騰,一市之境萬象更新。從脫毒姜種繁育到精深加工,從冷鏈物流到跨境電商,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向“高”處攀、往“新”處闖,這正是郴州五年書寫創新發展新答卷的生動縮影。
平臺聚能,讓“關鍵變量”成為“最大增量”
在郴州市蘇仙區,走進湖南協成管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車間內沒有塑料味,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清幽的竹香。
“以竹代塑”帶來材料革命。竹纖維經特殊工藝處理,“變身”為輕質、抗腐蝕、高強度的波紋管,該技術讓企業占據了全國4成細分市場。
五年來,郴州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已提升至2.38%,增速躍升至全省第6。從搭建高能級平臺、引育高水平人才,到推動成果高效能轉化的路徑清晰可見。
今年6月上旬,專注抗生素、解熱鎮痛等藥物生產的越南天新制藥代表團,到訪郴江實驗室-湘南學院生物醫藥研究中心對接合作。以平臺為載體,郴江實驗室實體化運行加速推進,正式搭建了3個共建平臺(生物醫藥產業化中試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新能源電池材料研究中心、南嶺柑橘研究院)。
創新平臺“破零倍增”。郴州建成全省首家“科技服務超市”,《“科技服務超市”賦能科技服務“一站網購”》入選科技部2025年全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典型案例集(全國共60例,湖南唯一的市州案例)。省級創新平臺從26家增至140家,實現省級中試基地、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等“零”的突破。
平臺集聚成勢,更需要人才支撐引領。郴州積極推進“十百千萬”人才行動,做大做優人才集團,并從2023年開始創新實施年輕干部大灣區沉浸式培訓工程,持續形成才聚林邑的強大“氣場”。
“要把駐點企業研究透,搞清楚它的上下游和發展戰略,對我們有什么啟示”“企業遇到風險是怎么化解的,陷入困境是怎么走出來的,政府部門是怎么服務的,這些問題要細心觀察、虛心請教、用心思考”……近三年,郴州分4批選派196名優秀年輕干部到深圳、佛山等地沉浸式培訓,有力推動“一線練兵、汗水磨刀、灣區賦能”。
人才活力涌動,創新動能澎湃。郴州推動有色金屬新材料、鋰電新能源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其中,宜章中試基地“六氟磷酸鋰連續合成新技術與設備研究”項目實現產業化;中南大學與柿竹園公司合作項目“典型關鍵礦產資源高效能浮選藥劑設計、開發與應用”成果獲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目前,郴州的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增至21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增至2370家,高新技術企業躍升至689家。
才聚林邑,打造青年創業就業新高地
湘南大地,青春涌動。來自江西鷹潭的中山大學法律碩士陳娟娟,2019年7月畢業后,選調到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村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
選調生基層鍛煉期滿后,陳娟娟申請繼續扎根基層、服務一線,現任蘇仙區白鹿洞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從“外地研究生”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陳書記”,變的是崗位,不變的是初心,更是郴州廣邀天下英才的生動縮影。
近五年來,郴州出臺“人才新政52條”“郴州自貿區人才專項政策20條”及其配套實施細則,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以超常規力度吹響人才“集結號”。
“2024年,我在單位附近買了房,攜愛人與3個孩子安心扎根下來。”郴州市第四人民醫院從廣州引進的陳星星博士說,“郴州的人才政策非常務實,尤其是教育保障到位,讓我能夠安心奮斗。”
“教育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一環。”郴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持續加大教育投入,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新增各級各類學位13.7萬個,組建基礎教育集團69個,新增高等院校2所。教育質量穩步提升,尤其是今年全市本科上線人數2.1萬人,錄取飛行學員24人。全市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普及率分別達90%、98.5%、93.3%。教育工作連續獲得省政府大抓落實督查激勵。
讓“留下”變得更加自然,“融入”變得更加順暢,是郴州留住更多青年就業創業的底氣所在。
郴州今年4月發布《郴州市大力支持大學生創業若干政策》,提出15條可操作、可落實的“干貨”措施,以真金白銀托舉大學生創業夢想。“免票游郴州、背包來創業”活動也已啟動,郴州高鐵站、火車站設立的文旅驛站,成為受邀學子們抵郴后的“創業第一站”。截至目前,報名應屆畢業生超過5000人。
在北湖水月洲、裕后街等青年地標,讀書會、文創市集精彩紛呈;湖南省昆劇團青年夜校已舉辦超百期,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窗口……越來越多的場景里,青年的所思所盼“被看見”“被厚待”。
共青團郴州市委書記續立智介紹,自2023年9月以來,全市新增大學生創辦經營主體1032個,目前總量達2586個,郴州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郴州經濟開發區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湖南汝城經濟開發區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入選首批市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名單。這些數字背后,是一個個青春夢想在這片熱土上生根發芽。
追“新”逐“綠”,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上可低空飛行、下可湖水供冷,郴州可是滿滿的投資機會。”2025年郴商大會上,郴州重點推介低空經濟產業、東江湖大數據產業園,吸引了各方目光。
從應用場景到產業推介,郴州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贏得未來的“關鍵一招”,加快繪制追“新”逐“綠”的“路線圖”。
時間回溯到2019年5月,國務院批復郴州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郴州經驗、湖南樣板、中國方案”。
近五年來,一系列創新部署密集開展,一個個示范成果接踵而至。郴州對標全省“4×4”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1221”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推動農產品加工這一傳統產業發展,做大做強有色金屬新材料、文化旅游兩大優勢產業,加快發展鋰電新能源、現代裝備兩大新興產業,布局發展數字產業),讓傳統產業“向高攀登”、新興產業“向新發力”、未來產業“向前而行”。
農產品加工是郴州傳統優勢產業。在安仁縣生平米業,送糧車經過取樣、質檢、自動入磅稱重后,系統自動生成售糧訂單,整個環節僅耗時5分鐘。這是該企業新引進的5G大米加工生產線,顯著提升了大米加工能力。汝城縣對小黃姜的綜合利用,甚至延伸至高端家紡領域——經過活性成分提取、纖維改性制成的小黃姜纖維,其抗菌性能達7A級,耐水洗100次以上。以科技賦能農業現代化發展,郴州的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已增至6家,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認定基地達到225個。
郴州過去因礦而興,如今提出“建好礦山、升級冶煉、做大材料、強化創新”的發展思路,推動產業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永興縣作為國家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每年可處理含稀貴金屬廢棄物約275萬噸,相當于減少了4000萬噸以上的有色金屬原礦開采量。在臨武縣,鋰電新能源產業來勢喜人,正著力構建“鋰礦-材料-電池-終端-回收”的鋰電池產業集群。如今,郴州有色金屬新材料已實現年產值1200億元,在全省占有較大比重。
從低端向高端,從粗放到集約,從傳統到現代,郴州以“經濟大市挑大梁”的堅定決心謀劃發展,在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上聚焦發力,加速培育更多千億產業。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