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檸
陳曉明教授最新學術專著《現代的形成與拓路》(湖南文藝出版社 2024年版),核心論題是“百年中國文學對當代中國精神文化建構的積極作用及其未來走向”。該書以現代白話漢語文學百年演變史為經,以“百年文學”創造的新美學和新思想對當代文化建設的貢獻為緯,編織成一幅文學史和觀念史并置的思想圖案。
全書就6個與“核心論題”相關的問題面向——傳統面向、世界性面向、大眾化面向、倫理面向、民間面向、新媒介面向——展開了深入而詳盡的論述。內容涉及20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生產、傳播、接受中的文化建構和精神價值創新諸多方面,是一部體大慮周的皇皇巨著,理論家與文評家兩種思維風格兼具,視野開闊多元,思慮穩中求變,實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中的又一重大成果。
該書中的6個問題面向,也是結構全書的六大單元,每個單元6章,共36章;大處著眼,細處入手,大有“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之風度。
第一個面向,是“傳統的克服、改造、超越”問題。歷史悠久是長處,但也有短處,在龐然大物般的傳統文化面前,“個體”變得渺小。陳獨秀、胡適、魯迅等,振臂一呼,應者云集,吹響反封建“文學革命”號角,倡導建立啟蒙的、人民的、白話的、現代美學的、批判性繼承的現代中國文學。第二個面向,是“百年中國文學的世界性問題”。百年中國文學,成了“世界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面對世界先進的文學觀和美學觀,通過翻譯、借鑒、傳播、教育等路徑,我們走出了一條兼具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獨創性道路。
第三個面向到第五個面向,是“人民性、民間性、新倫理問題”。這三個概念是有機統一體。“人民性”是百年中國文學的又一內在精神主線。從“五四”啟蒙文學的“國民文學”“人的文學”“為人生的文學”,到延安文藝的“工農兵方向”,再到新中國的“新現實主義”和“二為方向”,都是百年文學“人民性”的體現。而“人民性”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是文學表現形式對“民間性”的必然要求,它反映在北大的“歌謠研究會”,延安的“秧歌運動”,20世紀50年代的“新民歌運動”,乃至網絡時代“新類型文學”的興起等一系列文學實踐中。百年文學的歷史,因此也是體現文學與人民和民間血肉相連的歷史。
最令人矚目的是第六個面向,亦即“新媒介”面向,或者按照陳曉明的學術創造,稱之為“后文明”敘事中的“后文學時代”面向。這是一個全新的文學現象,也是一個全新的理論論域。如何在“復數文明論”的前提下,重新面對多樣化的“文明”“文化”“文學”?這是中國問題,也是世界問題。
陳曉明認為,所謂的后文明,“就是一種不再以人類為主體和主導的文明,它被更強大的、超出人類掌控力的科技超能力量所支配,它以完全不可知不可控的方式演進,其目標和目的也超乎人類的倫理價值界限”。與這種“后文明”相應的“后文學”,是一種不以“語言”為最高生存條件的圖像和影像、網絡的數字化生產、類型文學(科幻、奇幻、玄幻)、“爽感爽點”的文學,從而導致文學與閱讀關系的深刻變革。陳曉明預言,“世界文學終將進入另一個世代。這個世代的文學與電子科技文明結合在一起”。在“后文學”世代面前,傳統的美學概念、文學標準、生產傳播接受模式,都在發生根本性變化,研究者和評價者面臨巨大的挑戰。
《現代的形成與拓路》細致入微地論述了百年中國文學的思想觀念和審美形態演變史,為讀者了解當代文化如何建構提供了諸多思想觀念和審美形態的參考。但讀者要完全把握其精神實質,還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