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天易經開區管委會大樓。
湘潭天易經開區柏屹自主創新產業園。
(本文圖片由湘潭天易經開區提供)
胡孟婷 周 蓉
初秋時節,走進湘潭天易經開區,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奮進氛圍格外濃厚。塔吊林立的建設現場與機器轟鳴的生產車間交響成曲,項目推進表上的倒計時數字與產值增長率曲線同步攀升,處處躍動著“闖創干”的強勁脈搏。
增長數字鐫刻奮斗足跡,改革浪潮激蕩發展動能。今年1至7月,園區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218.8億元,同比增長5.25%,朝著年度目標任務穩步邁進。
黨建領航,紅色引擎凝聚發展動能
黨建強,則發展強。湘潭天易經開區黨工委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堅持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同頻共振、同向發力,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園區黨工委定期研究部署黨建工作,鋪排黨建重點任務,確保中央、省委、市委各項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生根。同時,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扎實開展“一月一課一片一實踐”主題黨日,堅持對標對表學、深入研討學、以上率下學,強化“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中心”的發展理念。
在園區,機關黨員的身份“標簽”多樣。他們既是扎根一線的“紅色細胞”,更是多面手式的“服務樞紐”,以理論政策宣講員、黨建工作指導員、政商對接聯絡員、企業發展服務員、依法經營監督員的“五員”身份,為企業構建起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務體系。
“有哪些問題需要園區協調解決?未來發展有哪些困難?……”9月2日,天易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武強帶隊開展“三聽三問”調研,現場為常友環保、三龍軌道等企業排憂解難。
這是湘潭天易經開區以黨建領航創優服務的一個生動縮影。園區積極開展“三聽三問”“心連心走基層、面對面解難題”“走找想促”活動,黨工委領導帶頭,定期開展走訪調研、現場辦公、下訪接訪等,當好企業的“貼心人”。今年以來,園區累計收集企業生產、融資、招聘等問題62個,協調解決金風食品與ADM圍墻護坡建設、信德科技電力桿線遷移、鴻昌廚具純信用貸款等問題56個。
如何破解非公企業黨建與經營“兩張皮”問題?園區一方面排查摸底符合“三有”要求的企業199家,扎實推進“兩個覆蓋”集中攻堅工作,推動非公經濟健康發展。另一方面,組織開展“貫徹二十大,兩新湘當紅”活動,將黨建工作與企業生產經營、企業文化建設等緊密結合起來,引導黨員在企業發展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推動企業又好又快發展。通過“一對一”結對幫扶,幫助佳海產業園、柏屹創新園等企業完善組織架構,打造“紅色車間”“黨員先鋒崗”等載體,讓黨建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
產業園區里,“紅色車間”生產拉足馬力;項目工地上,黨員先鋒崗的旗幟迎風飄揚……湘潭天易經開區以“黨建鏈”串起“產業鏈”“服務鏈”,讓紅色動能深度融入發展血脈。
招商賦能,筑巢引鳳撬動“黃金杠桿”
園區是區域經濟的“戰略支點”,招商引資則是撬動園區的“黃金杠桿”。
招商引資“頭等大事”怎么干?湘潭天易經開區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全員出擊”打響這場攻堅戰。園區建立“我是招商員”機制,堅持領導帶頭招商,扎實推進全員招商、駐點招商,借力湘潭縣一中校友資源積極開展校友招商、湘商回歸招商,同時依托園區現有企業資源,開展順藤摸瓜式以商招商。
8月5日,湖南群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昭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項目在湘潭天易經開區正式奠基開工,標志著園區在智能裝備制造領域取得新突破。該項目總投資1.2億元,建成投產后將實現畝均產值300萬元以上。
選擇湘潭天易經開區,群創智能負責人很有信心,“園區先進裝備制造領域的產業生態優良,在這里企業能更好長成‘參天大樹’。”該公司與昭峰智能為上下游關系,今后將攜手實現產業鏈內循環協作模式,有效強化區域產業鏈韌性。
這是園區“以商招商”的一場勝仗。自2024年11月起,天易經開區管委會主要領導多次帶隊考察群創智能項目,并赴國泰達鳴精密科技集團洽談合作,推動群創智能的轉臺式復合機床技術,成功獲得國泰達鳴精密科技集團股權投資支持。
產業鏈招商“錦上添花”。園區依托本地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優勢,積極與馬來西亞閔和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閔和國際”)對接,創新“外資并購+增資擴股”模式,推動閔和國際完成對湖南皇爺的股權并購。
去年12月,湘潭天易經開區與閔和國際項目成功簽約,成為外資促外貿聯動發展項目“代表作”。該項目集并購園區食品企業、大宗商品進口、外資引進為一體。項目投產后,預計年進口棕櫚油金額10億元以上,帶動就業超200人。
從群創智能與昭峰智能的“鏈式牽手”,到閔和國際與湖南皇爺的“跨國聯姻”,一個個招商引資的生動故事,凝結成一項項扎實的數據:今年1-7月,園區成功引進產業項目11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9個;湘商回歸項目引進11個,到位資金21.29億元;外資到位2000萬美元,完成進出口總額6.73億元。
改革攻堅,“刀刃向內”激發內生動力
“企業反映的一般問題,當天就能解決!”這段時間,湘潭天易經開區優質高效的服務讓企業交口稱贊。從“多對一”的部門協同包聯,到“一對一”的專員精準對接,園區的服務更精準、更有溫度。
這背后,是湘潭天易經開區以制度變革引領模式創新,以模式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探索。早在2021年,園區便開展內設機構改革,2023年實現社會事務全面剝離。今年年初,改革的“號角聲”再次吹響——制定推出《2025年機構人事改革實施方案》,從方案審議通過到實施結束,僅用時一個多月。
為何要改?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原來園區承擔社會事務過于繁重,內設機構多,但問題解決慢。
如今,園區煥然一新。內設機構由6個精簡至5個,承擔經濟職能部門占比達80%;所屬事業單位由4個調整為1個,進一步強化經濟發展、招商引資和優化營商環境等主責主業。員工隊伍全面精簡優化,通過雙向選擇、競爭上崗等方式,形成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選人用人導向。同時,通過優化園區績效薪酬分配機制,營造創先爭優、獎優罰劣的良好氛圍,讓干事創業的激情如春潮涌動。
這場“刀刃向內”的改革,帶來的變化顯而易見。天易窗口實行前、后臺10分鐘響應機制,企業辦事實現“一窗受理”“一次辦結”“一窗出證”。“天易直通車”平臺、“三員三式”網格化管理進一步優化,“一企一管家”架起企業與職能部門的“連心橋”,實現園區可找、政策可尋、服務可得,企業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大大提升。針對企業融資難題,今年以來,園區組織多家銀行上門面對面服務,召開銀企合作座談會40余次,幫助中成科技、匯洋包裝等企業完成融資1.5億余元。
在深化國企改革方面,湘潭天易經開區勇立潮頭。園區強化天易發展集團公司經營主體地位,走出一條“去平臺化、強市場化”的特色發展道路。天易發展集團公司與世界500強光大環境集團合資合作,打造總投資7.44億元、占地117.6畝的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構成現代環保產業的生動圖景。作為一大重要民生工程,國企30%持股既保證民生項目的公益性,又通過現代企業治理獲得穩定收益。
蓄勢已成,乘風再起;揚帆正勁,破浪前行。未來,湘潭天易經開區將以“闖”的勁頭、“創”的智慧、“干”的擔當,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天易力量”,書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