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瀟
2025年,是世界電影誕生13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光影流傳,生生不息。在屏幕膨脹、短劇盛行與人工智能擴張的快節奏當下,全球電影工業、產業及行業,迎接著本體堅守與媒介變革并存的新生態,時逢機遇,而挑戰依舊。
2025年暑期檔憑借多部高票房、高口碑、高質量佳作,為電影藝術正名——電影不朽,影人奮進。
高口碑帶動高票房,叫好又叫座
縱觀20年暑期檔,今年暑期檔實現口碑與票房的雙重突破。從主流電影評價平臺豆瓣網的數據來看,今年暑期檔超過8分以上的影片有《南京照相館》《F1:狂飆飛車》《捕風捉影》《浪浪山小妖怪》《羅小黑戰記2》《戲臺》等,且這些影片票房均破億,躋身檔期票房前十。對比暑期檔總票房巔峰成績的2023年,彼時票房冠軍、35.7億元票房的《孤注一擲》評分僅有6.9分,而今年票房28.9億元的《南京照相館》評分高達8.7分,真正實現了“叫好又叫座”的雙贏局面。
優質電影內容的生產與傳播,既需要創作團隊深耕細作,也需貼近觀眾藝術消費需求。
2025年暑期檔高分影片摒棄了唯利潤的迎合式商業套路,回歸了“內容為王”的劇情片編導模式,在類型明晰與敘事流暢的基礎上,添了幾分嚴肅的藝術匠心。具體而言,首先是滿足觀眾的特定情感需求。《南京照相館》響應時代號召,導演申奧取材于南京大屠殺期間羅瑾、吳旋守護“京字第一號證據”的真實事件,聚焦1937年吉祥照相館內平民冒死保存日軍屠城罪證底片的故事。影片于悲劇中見血性,于苦難中蘊含溫情,以藝術真實側面揭露戰爭罪惡,與當代觀眾冷靜而崇高的愛國情懷高度契合。
其次是契合視聽新審美。《F1:狂飆飛車》作為暑期進口片的扛鼎之作,以創新的感官體驗與速度捕捉展現刺激的賽車場面,堪稱“炫技式奇觀呈現”的典范,同時不乏核心成長主題的深刻表達。而港片《捕風捉影》則在傳統警匪類型片的基礎上,以“雙雄”追逃的“跟蹤”故事新編,展現快速剪輯下的智斗風暴,極具視聽吸引力。
最后是向觀眾提供完整流暢的故事。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大背景下,陳佩斯自導自演的改編自同名話劇的電影《戲臺》,在“戲比天大”傳統的引導下以“三一律”結構講述了民國德祥戲院發生的冒名頂替的烏龍事件,喜中有悲,啼笑皆非,通過打磨精湛的敘事體系留住觀眾。
新時代電影觀眾,在媒介交融、文化賦能與視覺體驗提升等因素影響下,對電影的審美水平和藝術要求顯著提高。今年的暑期檔高分電影精準契合觀眾多層次審美需求,以質量引領觀看量,實現了良性互動。
排片“紅海”,腰部電影需突圍
作為年度電影市場的“黃金檔期”,2025年暑期檔以“產量穩增、類型多元”的鮮明特質,展現出中國電影產業的韌性與潛力。
從6月官宣的60部待映影片,到最終130余部新片集中亮相。如此龐大體量的電影涌入市場后,多數影院日均上映5至7部影片,排片資源向頭部傾斜。截至8月31日,暑期檔實現總票房119.62億元,雖與市場期待仍有差距,但3700萬場次的排片供給、3.19億觀影人次(同比增加3500萬)的亮眼數據,不僅印證了觀眾對電影消費的熱情未減,更凸顯了影院作為“沉浸式文化空間”的獨特價值。
暑期檔的活力,首先源于電影供給的“多維破圈”。類型與題材的多元化布局,讓不同圈層的觀眾都能找到共鳴點。動畫電影領域尤為亮眼。《浪浪山小妖怪》《聊齋:蘭若寺》《羅小黑戰記2》《壞蛋聯盟2》《貓和老鼠:星盤奇緣》等豐富了動畫市場的供給層次。
然而,在頭部影片拉動市場熱度的同時,腰部電影的發展仍值得思考。《長安的荔枝》《東極島》等影片呈現后勁不足。作為中成本影片的核心陣營,腰部電影往往兼具藝術性與現實關懷,卻屢屢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由《哪吒2》吸引的新銳觀眾,超八成未在暑期檔為其他影片買單。這一現象背后,既有頭部影片“注意力虹吸”的客觀擠壓,也暴露了腰部電影自身的定位短板。
早在今年上半年的日常周末檔,腰部電影的節節失利就曾讓部分影院陷入“空場困境”,這也說明“檔期錯峰”與“市場分層”并非簡單的策略問題,而是需要產業各方協同破解的系統性課題。今年5億元至10億元票房區間的腰部影片數量同比有所增加,這一變化釋放出腰部市場的潛力信號。激活這份潛力,既需要腰部影片自身找準“差異化坐標”,也需要產業層面構建更完善的支持體系,助力優質作品被更多觀眾看見。
讓流量成為留量
一部熱門電影的成功,不僅在于創作內容的優質,更在于宣發環節的廣度與精準度,即通過有益流量拉動消費。近年來,部分商業電影宣發采用明星代言、花絮切片、制造話題等復合輿論手段。的確,如《消失的她》這種高宣發投入的娛樂劇情片,確實能提高觀眾觀看意愿。但隨著觀眾理性程度的提高,照本宣科地套用宣傳邏輯,往往適得其反。
陳可辛的新作《醬園弄·懸案》在宣傳上以巨星云集作噱頭,又借女性主義、司法正義等爭議話題大炒熱度,在提高觀眾心理預期后,卻未能呈現與宣傳匹配的優質內容,最終以3億出頭票房,草草收尾。而管虎導演的《東極島》雖選取“里斯本丸”這一優質抗戰題材,將海洋場面調度得震撼人心,卻在愛國情緒宣揚中,引發了關于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的輿論爭議。姜文的《你行!你上!》以鋼琴家郎朗成長為題材,卻延續其以往隱喻晦澀的風格,提高了觀看門檻,市場反響冷淡。諸位名導演在暑期檔的失意,反映出乘流量之風并非一帆風順,必須把握正確航向,避免滑入名不副實的歧途。
善用流量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影片的宣發,更體現在影院外的經濟聯動與交融中。在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文旅“八大行動”中,“電影+”的模式成為激活電影第二市場的有效舉措。例如大鵬導演的《長安的荔枝》,講述小吏李善德歷盡艱險只為“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故事。該片在馬伯庸同名小說與電視劇版基礎上,將歷史小說中流動的大唐疆土與當下旅游景點相結合,以“跟著荔枝使去旅游”的概念增加了西安、瀘州、廣州等地的旅游熱度。而《浪浪山小妖怪》等動畫電影促進了文創周邊經濟發展。
故而,電影的“破圈”需在優質內容基礎上,尋找媒介融合、文化嫁接、文旅互動的支點;而宣發的“引流”則要在考察當下觀眾觀影品位前提下,把握最具時代氣質與大眾審美的吸引點。有時候,質樸內涵勝過華麗包裝。
總而言之,2025年暑期檔仍可視作中國電影的強心劑,為后續季度的影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無限生機。期待中國電影在質量提升、產量穩增與流量有益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上,聚焦主流價值,貼近觀眾需求,穩步前行。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