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瑞瑾
那天,有人在群里傳來一首MV,我隨手點開,發現是張維作詞、王佳瑜作曲的新歌《穿越大半個懷化找尋你》,女歌手叫劉奕希。
出生于1988年的溆浦人張維,非科班出身,學歷也不高,南下打過工,最后返鄉創業,成了頗有成績的作詞人。他近年創作的歌曲頻頻亮相央視甚至央視春晚,譬如岳云鵬演唱的《最親的人》,云飛作曲并演唱的《阿爾山的戀人》以及榮獲第七屆CCTV新春原創音樂會金獎的《山水江南》等。
我自幼喜歡聲樂,但對這類地域特色的歌曲,平時聽得敷衍,不過,劉奕希清澈的歌聲剛從畫面里躍出,我就被吸引了。
“那天你戴著最愛的斗笠/在溆水楊柳邊淋著傷心雨。”MV里,熟悉的懷化山水、風土人情、白衣少女的側臉,與少女的淺唱相襯相映。
少女是站在哪條河邊吟唱,沅水,溆水抑或?水?懷化的每條河流都那般逶迤,就循著歌詞,把它當成溆水吧!具象的溆水,是溆浦人的母親河,是2300多年前屈原涉過的江;而斗笠,讓我想起中方的斗笠,那是指尖上的非遺。
奕希用空靈的歌聲帶我們在懷化山水間徜徉,既“翻越云海之中的萬佛山”,又“在夜郎谷不舍離去”,空間上的高低呼應,無不暗示尋找過程的艱辛與執著,也寓示著人間的愛情或親情皆需翻山越嶺方能抵達。云海中的通道萬佛山、?水河畔的芷江寒月、神秘的新晃夜郎谷,在歌中巧妙地跳躍與銜接。或許,都是他和她走過的地方,如今剩一人“穿越大半個懷化”找尋,明知道“你”不在,“這一生啊寫滿的都是你”。
副歌起,剛唱完“穿越大半個懷化找尋你”,她又淡淡地唱出“黔城的朋友又把你提起/說在辰州的街頭他曾遇見你”。
黔陽古城,是我帶外地文友無數次打過卡的千年古鎮;而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置的辰州,治所便是沈從文筆下“美得讓人心痛”的沅陵。
劉奕希的歌聲,清澈飽滿得像沅水,像溆水,像?水,當得知她今年才15歲,剛上高一,我幾乎不敢相信——河邊的側臉看不出她的年紀,古城里的背影看不出她的年紀,唯有MV快結束時她轉身露出的溫潤如玉的少女面容,才稍許暴露了她的年齡。
曲作者王佳瑜,是剛到而立之年的遼寧男生,80后與90后配合默契、詞曲交融,但選擇一個10后來演繹,確實算一場冒險。
奕希不負眾望,將這首歌的情感拿捏得恰到好處。她的聲線中保留著未經歷世事的純粹,格外真誠。
恰恰是這種年齡與作品內容之間的落差,加之南北音樂人間的情感交融,具象描繪的地理空間與抽象情感之間的激烈碰撞,讓這首歌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它由此不再只是一首情歌,更成了一首關于青春、記憶與地域的抒情詩。
少年的奕希,用稚嫩卻飽滿的歌聲,展開了一幅福地懷化的山水長卷,將張維用“畫筆”用心潑墨的情感隱喻,完美地詮釋了出來。歌詞巧妙地構建了一張懷化地域特色的情感地圖:從中方到溆浦,從通道到芷江到新晃、從黔城到沅陵……確確實實穿越了大半個懷化。個人情感與地域空間的巧妙融合,使“懷化”不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更讓這首歌,從一眾地域歌曲里脫穎而出,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和傳唱度。即便從未到過懷化的人,也能通過歌里的地名,揣想懷化的模樣。
許多人終其一生在尋找詩和遠方,大概真得到了中年甚至老年,才能明白,年輕時眼里的“燈下黑”,或者正是異鄉人的詩與遠方;而我們畢生找尋的“你”,也一直藏在故鄉的山水里。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