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受閱。作者供圖
任斌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觀看盛大的九三閱兵,我的思緒就回到了16年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閱兵式。那一年,我們鐵甲洪流駛過天安門……
2009年,秋陽暖照,把天安門廣場的紅墻金瓦鍍得格外明亮。當晨光還未完全驅散長安街的薄霧時,我們早已身著筆挺的特戰服,在北京飯店前集結列陣完畢。當我的手隔著防暴手套觸到裝甲車冰涼的裝甲板時,掌心攥出了汗:這不是尋常的訓練,而是要帶著鋼槍鐵甲,走過那座見證了無數歷史時刻的城樓,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受閱方隊給每名參閱隊員準備了一個暖心包,里面有面包、火腿腸、紅牛飲料等。記得那天,為了精神更加高亢、斗志更加昂揚,我一連喝了兩罐紅牛。擰開瓶蓋時的清脆聲響,成了緊張情緒里的插曲。幾口下去,咖啡因在血液里奔騰,原本緊繃的神經更像拉滿的弓弦。我連呼吸都刻意調整著節奏,生怕亂了陣容。身旁戰友們的眼神銳利如鷹,沒人多說一句話,卻能從彼此挺直的脊背、攥緊的拳頭上,讀懂那份共同的信念——我們是雪豹突擊隊的陣營,這是武警部隊首次帶裝受閱,我們的每一步都要踩出中國武警的底氣!
我的思緒忍不住飄回通州閱兵村的日子。那里沒有長安街的繁華,只有日復一日的外練形象、內練素質;練作風、練協同。裝甲車輪子碾過訓練場的塵土,與隊員們的訓練聲匯成不變的節拍。烈日下,汗水浸透作訓服,在后背洇出深色的印子。暴雨中,我們依然保持著標準姿勢,任憑雨水順著帽檐往下淌。腳磨起了血泡,挑破了繼續練;嗓子喊啞了,含著潤喉糖仍堅持喊出隊列口號。“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不是掛在場上的標語,而是我們用每一次訓練、每一滴汗水刻進骨子里的信念。
“敬禮!”如林的手臂立起。“為人民服務!”我們的吼聲震得裝甲板都在顫動。
通過敬禮線的剎那,整個世界突然安靜了。我只聽見幾十噸重的戰車壓過長安街的鏗鏘聲,像母親數孩子心跳那樣精準。陽光從觀察孔漏進來,在槍械上跳舞。整個車隊以每分鐘一百米的速度向前推進,整齊得像是用鋼尺劃出來的直線。
“為人民服務”的號令在天安門上空激蕩,我握緊胸前的徽章,目光越過前方的裝甲車,望向城樓的方向。引擎轟鳴如雷,卻絲毫不亂,每一輛裝甲車的間距分毫不差,每一個方陣的步伐整齊劃一,那是千錘百煉才磨出的默契,是武警部隊向祖國交出的答卷。從烽火歲月里的浴血奮戰,到和平年代的守護安寧,強國強軍從來不是一句空話,是軍人用青春、用堅守筑起的屏障,護著身后億萬人民的安穩。
我看見白鴿掠過炮塔,羽翼掃過國徽。觀眾席上爆出歡呼的浪濤,有個小男孩騎在父親肩上,舉著的國旗被風吹得獵獵作響。老班長突然嘶著嗓子低吼:“值了!”他的虎口還結著訓練時燙出的水泡痂。
多年后,不管我身在何處,從事什么工作,我總會想起那個早晨。當我們披著朝霞駛過金水橋,當人民的歡呼聲浪拍打裝甲鋼板,當千千萬萬普通人的目光落在我們肩頭——我突然就懂了什么叫“中國軍人”。
如今再想起那個秋天,天安門上空的號令、裝甲車整齊的轟鳴,還有戰友們并肩而立的身影,依然清晰如昨。那一年,我們帶著鋼槍鐵甲走過天安門,不僅是走過了一段路,更是在扛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牢記歷史,守護和平,沿著和平發展的道路堅定前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貢獻屬于中國軍人的力量。這份記憶,早已成了我生命里最珍貴的勛章,提醒著我無論何時何地,都要以一名隨時接受檢閱的軍人姿態,守護腳下的土地,踐行“為人民服務”的誓言。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