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正。資料圖片
電影《鐵道游擊隊》海報。
成新平
一
“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在9月3日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正義必勝》)上,再次聽到電影《鐵道游擊隊》中旋律優美的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不由想起鐵道游擊隊政委李正。
凡是看過《鐵道游擊隊》的人,誰不熟悉李正這位傳奇人物?誰不為他的果敢英勇和神機妙算所折服?他的原型之一,是出生在衡山縣東湖鎮天柱村的文立正。李正,就是“立正”的諧音。
文立正原名文立征,字國遒,1911年4月14日出生,1934年9月考入北京輔仁大學化學系。1935年,文立正參加一二·九運動后,革命熱情空前高漲,193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我曾有幸目睹文立正烈士寫給親友的15封家信,其中記述他參加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的那兩封信,盡管信箋已經發黃、褪色、變脆,但字里行間,那跳動著的一個愛國青年火熱發燙的心,至今讀來仍令人心潮澎湃。
仲勁:
關于“一二·九”,你們是否得到了這類的快郵代電?這次示威運動北方報紙都不能登載,南方總不如此吧。事后查明的結果是這樣:參加人數約五千余人,受傷者二百余人,被捕者三十余人。對方的武器是東洋刺刀、水龍,與中國皮腰帶、皮靴。有師大女同學一人受刺刀重傷,有性命危險。事后當局戒備益嚴,便衣偵探四伏。北大、平大、師大十日起已罷課;我校雖受傷有人,尚未罷課。空氣表面似乎轉入鎮靜、沉默,內心之火更不可化金石了。北平今冬特冷,報載幾天凍死了百多人。我們有熱血,并未因此寒懼,兩拳壓在口袋里,依然熱烘烘的。
兄征
1935年12月11日
仲勁:
華北由“親善”而“提攜”,又由“提攜”到了現局——分割,鐵的事實粉碎了我們誤信當國者“自有辦法”的心理。你瞧,偌大的華北已不容許安放一張平靜的課桌了。怒吼吧,中國!
我校十六日晨八時由西城出動,直達天橋。十點過,先后奮斗得以到場的大、中學生將近一萬。悲壯勃動的氣焰驚壓天空。草草開過市民大會后,大集體列隊,臂挽臂四人一排,回頭欲從前門入城示威。這時隊伍已擴大到一里多路長,氣氛愈覺雄壯了。久久沉悶地壓在心頭快要炸裂的悲憤和積怒,現在變成吶喊了;平日不能談論的,現在血似的寫在宣言紙上了。我們雄視一切,我們痛快,我們感覺華北仍是中國人的。
到了前門,即受到“絕不準入城”的阻止,數度和平開導與交涉都無效,只有沖鋒與肉搏了。我們的武器自然是肉和血;對方的,初是水龍,水龍不足用,繼之以大棒、皮鞭、刺刀、大刀背,于是流血開始了;終于第一排槍聲(向天)響了。群眾暫時退讓了一下,又即刻齊集前進,第二第三排的槍繼續響了,同時大刀、警隊一車車壓來,機關槍排列更多了,但群眾不再驚動。他們見彈壓無效,只好與我們講和,允大隊從宣武門進城,我們也只得改路了。途中在西河沿又小沖突一次,下午四點抵宣武門。到達時才知道被騙了:城門同樣關閉。后傳開城,以解散大隊為條件。
“走不走?”“不走!”“等不等?”“等!”這是我們留下來隊伍的回答。東北大學、師大、輔仁、北大、匯文等校四百多人,在大風嚴寒中,在城門外直等到深夜十點多。最后大隊欲集中師大,走不到半里,在騾馬市大街又與水龍、大刀、刺刀大激戰幾個回合,因人馬太疲,又肚子餓,只好疏散開。到了師大點兵,輕重傷的占五分之三、四……
兄征
1935年12月18日
當年,文立正白天參加游行示威,晚上揮筆給親友寫信,詳細敘述了一二·九運動游行示威的經過與悲壯情景。他用復寫紙寫了好幾封信,其中有一封寄給了高中同學、正在武漢大學上學的李銳。李銳收到信后,連夜用報紙抄好,張貼在武漢大學文學院大門口,并貼上一張紙條:“誰若撕毀,當以漢奸論”。這封信猶如戰斗的號角,點燃了同學們對日寇和漢奸的憤怒之火,他們紛紛涌上街頭游行示威,聲援北平愛國學生,使抗日救亡運動迅速在武漢三鎮蔓延。
1938年,文立正進入魯南抗日根據地,在魯南人民抗日義勇總隊擔任政訓員,開啟了在魯南浴血抗戰的烽火歲月。1943年,他被任命為鐵道游擊隊政委,領導著游擊隊在津浦干線及臨棗支線上爬飛車、斷鐵軌、炸橋梁、籌給養、奪機槍……他立下“不趕走日本強盜決不成家”的誓言,在戰斗之余,他啟迪教育戰士:日寇的鐵蹄已踏遍大半個中國,祖國山河破碎,我們只有奮勇殺敵,才能救國救民。
他常身著舊袍和打補丁的褲子,穿一雙魯南特有的布鞋,腰束一根用布綹子編織的帶子。因袍子過長,行動不便,就將前大襟翻過來掖在腰帶里,兩把短槍別在腰間,衣袋里裝著寫滿工作情況的小本子。他利用微山湖等天然屏障,建起水上“私密通道”,將劉少奇、陳毅、羅榮桓、陳光等300多名干部安全護送過境。
1944年6月,文立正調任魯南二地委委員、宣傳科長(即宣傳部長)。次年2月22日,他到臨城縣六區丁家堂村檢查工作,由于叛徒告密,突遭偽軍襲擊。他頭部中彈,犧牲在抗戰勝利前夕,年僅34歲。
二
文立正參加革命后,無暇給家里寫信。1939年冬天,他在山東嶧縣周家營以友人口氣寄回老家的信,以及1943年從臨沂寄回老家的信,比較詳細地談到當時的戰爭生活,可惜都找不到了。
文立正在輔仁大學求學期間,曾滿腔熱忱給讀高中的弟弟文立徽(字仲勁)寫過一批家書。這15封信存放在烈士老家的閣樓上。1979年3月,文立正的親屬將這些寶貴家書寄給了時任電力工業部黨組副書記李銳。李銳睹物思人,熱淚盈眶,將這些家書編好號后,交給了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選錄了其中反映文立正參加一二·九運動時的兩封信,刊印在所編的《革命烈士書信》一書中。
1935年11月24日,文立正在信中寫道:“這星期你們一定天天擠著看報紙,現在我不能不很悲痛地告訴你。‘要問華北的消息么,那正在破滅與創造之間’。事已確到最后關頭,屈辱流離在所難免。這點我去年北上時就認清了的。我并不因此惶恐,只更自努力,知學生生活一日寶貴一日,活動力、沉毅力更大了。我們也時常看到鐵鳥的飛影,但上面卻不是‘青天白日’的徽標,而是別的顏色,常想到一句悲壯的話:‘我學航空,就是要求死的偉大!’”。
1933年除夕,他寫道:“今夜一過,明天又是新年。你應當仔細想想你所要做的事,如何準備你的將來,對著全國、全世界,你要反問自己,在這樣的時光追逐里,我的家庭是?我的學校是?我的國家、民族是?我的世界是?……這里的‘我’不是狹義的我,能有美好的回答。”“人世間的事物,只要有熱,沒有造不出來的。你看,黃金與鋼鐵不都是由于高熱的結果!”“所謂無生界生活,就是說機器世界,其實靜的機械,是動的根源,沒有鋼的飛輪,時代怎能被推著前進?”……
這些信寫得如此真誠,如此火熱,讓我們看到一位愛國且有思想的兄長,在引導弟弟走上一條正確的人生道路上的良苦用心;也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憂國憂民的文弱書生是如何成長為一位堅強勇敢的抗日戰士的。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