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日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印發實施《進一步豐富電視大屏內容 促進廣電視聽內容供給的若干舉措》,21條改革措施被稱為“廣電21條”。一經推出,行業反響熱烈,尤其是“取消40集上限”。
業內認為這一政策將為優質長劇打開創作空間,使其擁有更舒展的表現姿態和表達空間,不用為了時長限制進行大幅度刪減,犧牲藝術效果。特別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時間跨度很大的年代劇等,足夠長才能展現出復雜多變的歷史時空,才能展現大時代變遷下個體命運的起伏。
回溯電視劇“限集令”的出臺,初衷本是為整治行業沉疴。2020年2月“限集令”落地前,注水劇曾一度盛行。廣告商更青睞長劇集,認為集數越多越容易留住觀眾、保障廣告收益;演員多按集簽約,長劇集也意味著更高片酬。由此催生的“30集以下劇難找,60集才算長劇”的怪象,部分電視劇動輒五六十集,甚至突破七八十集。劇情里充斥著無關支線、重復回憶、慢鏡頭堆砌,觀眾看劇如同跑馬拉松,在視頻網站尚可倍速跳過無效內容,在電視端卻只能被動忍受。更嚴重的是,注水不僅拉低單部劇質量、引發口碑滑坡,還拖累行業整體生態:長劇集占據更多播出資源,導致新劇積壓嚴重、產能過剩,形成越注水越難播、越難播越想靠長集數博收益的惡性循環。
“限集令”實施后,行業確實迎來了一批短小精悍的優質短劇集,也讓“控時長、提質量”成為創作共識。但不可否認,對于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時間跨度數十年的年代劇、人物關系復雜的家族敘事而言,40集的上限往往難以承載完整的故事脈絡。集數長短并非決定品質的必然因素,內容與質量是檢驗電視劇該長還是該短的唯一標準,觀眾口碑是檢驗電視劇成功與否的不二法則。20集的“短而空”仍是爛劇,50集的“長而實”照樣能成經典。注水劇的原罪并不在于長,而在于水。檢驗劇集價值的核心,始終是內容是否扎實、敘事是否流暢、人物是否立體。
如今取消40集上限,并非給注水劇開了回頭路,而是為優質長劇松了綁。政策中明確“超長劇目可經特別審核”,這一限定恰恰傳遞出清晰導向。放開的是創作空間,不是質量標準;允許劇集變長,前提是必須長之有物。比如一部橫跨半個世紀的年代劇,需要足夠篇幅展現社會變遷對個體命運的影響,40集的限制可能讓時代厚重感大打折扣。這種長,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內容,而非為了“湊集數、賺片酬”。
當下,觀眾審美、市場取向正在回歸理性,回歸內容本身。媒介形態急速變化,短視頻、短劇、直播等新業態也在分流注意力。打破原有行業的政策限制,更注重從行業實際出發,才更為科學。靠注水拉長的劇集,終究會被市場拋棄。那些真正“長而優”的作品,比如《覺醒年代》《人世間》等,即便集數超過40集,也能憑借扎實的內容贏得口碑與收視雙豐收。
取消40集上限,是影視行業的一次重要調整。它既給了優質長劇舒展敘事的底氣,也考驗著行業對內容為王的堅守。期待未來的長劇集,能用厚重的故事、鮮活的人物、深刻的主題,證明“長”的價值,推動影視行業朝著更健康、更優質的方向發展。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