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謝卓芳
中秋國慶黃金周余熱未散,位于郴州市蘇仙區許家洞的711礦時光小鎮作為當地新晉網紅打卡點,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在改造之前,這里是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勛鈾礦——711礦的工業遺產,最輝煌時期匯聚了近2萬人。
711礦時光小鎮。通訊員 攝
搶抓承辦第二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重大機遇,郴州今年重啟711礦,打造特色文旅小鎮,沉睡多年的老礦山煥發出新的生機。
湖南在新中國工業發展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留下一大批工業遺產。它們不僅記錄著社會發展演變的歷史,更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工業遺產的再利用成為展現城市軟實力的一部分。
如何守住見證歷史的老廠房,工業遺產的新生之路在哪里?
歷史和未來的橋梁
所謂工業遺產,通俗地說就是在工業長期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具有歷史、科技、社會和藝術價值的工業遺存,包括廠房、車間等物質遺存和生產工藝、規章制度等非物質遺存。
工業遺產濃縮著工業文明轉型升級的發展歷史。有著獨一無二歷史印記的工業遺產,是體現城市品格和氣質的重要載體,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間。
風起云涌的中國工業近現代史上,湖南曾誕生多個“全國第一”。湖湘兒女用智慧與心血書寫湖南工業時代篇章,也留下一大批寶貴的工業遺產。
在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工業遺產名錄中,水口山鉛鋅礦、裕湘紗廠、湘潭電機廠等多個工業遺產榜上有名。此外,我省還有安化第一茶廠、中核二七二廠鈾水冶純化生產線及配套工程、粵漢鐵路株洲總機廠、新晃汞礦、錫礦山銻礦、中核711鈾礦等多個經工信部認證的國家工業遺產。
近年來,湖南各地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工業遺產價值,一批老廠房、老設備蝶變新生,在時代變遷中重放光芒。
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馥郁香白酒傳統釀造區,被認定為湖南省第一批工業遺產。 通訊員 攝
一些老廠礦自帶“故事感”,發展工業旅游有先天優勢。在711時光小鎮,改造后的老房子依然保留著時代特色,紅墻黑瓦的蘇式建筑、富有年代感的小店、莊嚴神圣的歷史展館……時光仿若定格,那個意氣風發的年代依稀可見。
“國慶期間,每天都爆滿。”711項目協調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吳艷介紹,711時光小鎮集紅色教育、溫泉康養、工業旅游、科學普及、休閑度假于一體,9月8日開業至今接待游客量24萬人次,其中中秋國慶假期8天創造營業額約200萬元。預計今年接待游客可達160萬人次,收入5000萬元以上。
一些老廠房的建筑主體保存較完好,搖身一變成為市民打卡休閑的好去處。醴陵國光瓷廠停產后,留下的大量廠房和設備被集中盤活,化身創意產業園,吸引了一批有特色、有知名度的陶瓷工作室入駐。
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湖南正在加快進程。今年4月,省工信廳印發《湖南省工業遺產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工業遺產價值,在保持整體風貌的基礎上,加強對工業遺產的開發利用,更好傳承工業文化。同時啟動省級工業遺產認定,衡陽的廻雁峰酒老窖池群及傳統釀造區,株洲醴陵的醴陵窯、醴陵群力瓷廠、醴陵國光瓷廠,益陽的達人襪廠,婁底的楚怡高級工業學校新化舊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馥郁香白酒傳統釀造區等7處被列入省級工業遺產。
“拆”與“護”的困局
工業遺產往往占地廣,且大多處在城市的“黃金區位”,在用地矛盾突出的現實下,大量工業遺產不得不為房地產開發讓路,成為城市建設的“犧牲品”。
在株洲市清水塘生態新城,坐落著由71個工業建筑組成的工業遺存建筑群,占地面積近千畝,全國少見。企業搬遷時,為了將大型設備搬出,只能破拆建筑主體,不少廠房因此“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為后續開發埋下隱患。
廢舊的煙囪、破敗的工廠,或許不再美觀時髦,但它們代表著難以割舍的工業情懷和文化傳承。醴陵市科技和工業信息化局產業股股長張致軼認為,近現代工業遺產逐漸消逝,或將造成產業文化脈絡斷代。以陶瓷業為例,溯源到宋代的溈山古窯遺址群落保存相對完好,但活躍在20世紀50年代的國營瓷廠被大量拆除,許多珍貴遺物、遺址漸漸消失,將不利于陶瓷文化傳承。
醴陵陶瓷博物館。 彭雪飛 攝
目前,針對工業遺產保護,我國尚無專門的法規政策或規劃。雖有文物保護法,但由于絕大多數工業遺產存在時間短、知名度低,因此無法列入受文物保護法保護的范圍之內。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許多老廠房仍能正常生產使用,一旦被認定為文物或者工業遺產,就不能隨意改造。許多業主單位擔心因此影響資產價值而不愿意申報工業遺產。
資金和規劃也是一大問題。清水塘生態新城開發有限公司高級經理范唯告訴記者,針對清水塘工業遺產群的開發,環境治理成本巨大,僅僅依靠觀光旅游難以收回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項目體量大、面積廣,有能力做規劃設計的開發商不多。
盡管近年來國家和部分地區出臺了工業遺產管理辦法,但在具體實施中,難以覆蓋到城鎮的每一處遺產。以我省為例,工業遺產保護開發明確由省工信廳、省文物局、省檔案局等單位負責,但沒有成立統一管理機構,在實際工作中未能真正形成合力。
采訪中,大家普遍認為,摸清工業遺產家底、分級評估工業遺產價值刻不容緩。我省僅有株洲市開展工業遺產調查,建立工業遺產數據庫,大量工業遺產還未被“認識”,就“靜悄悄”消失在時間長河中。
再利用是最好的保護
專家認為,我省工業遺產開發利用仍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比如,開發模式單一雷同,難以“叫好又叫座”;文化傳承、藝術性與商業性難以平衡等。
在長沙,裕湘紗廠、天倫造紙廠、南火車頭廣場等由政府牽頭的項目,作為工業遺址的價值得到較好保存,但沒有系統性開發,缺乏豐富的使用功能。而由開發商牽頭的工業遺址開發項目,如長沙萬科紫臺項目是在原長沙機床廠的原址上,將第七車間改造成集銷售、展示、會務于一體的綜合功能空間,市場針對性強,但喪失了工業遺產的文化價值。
記者梳理發現,國內外較為成功的工業遺產再利用,主要分為三種模式:一是將工業舊址改造成為創意產業園、現代藝術區;二是建立主題博物館;三是讓工業舊址成為人們休閑和娛樂的場所。
比如德國國家名片——柏林魯爾工業區,最大程度利用工業舊址,將廢棄的儲氣罐改造為太空展覽館,昔日舊煉鋼廠的冷卻池化身潛水訓練基地,甚至當年的工人“再就業”成了導游;還有北京的798藝術區,由原來的北京第三無線電器材廠改造后,老廠房紅磚墻上的各式彩色涂鴉,讓工業文化和先鋒文化相映生輝,吸引100多家藝術機構進駐,成為中國藝術的新標志。
對“會展新城”長沙來說,城市展覽式的工業遺產再利用模式同樣值得借鑒。上海抓住世博會舉辦這一機遇,將老舊發電廠改造為城市足跡館,世博會結束后又成功變身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專家認為,用于城市展覽的工業遺產再利用是一種比較穩妥的方式,改造質量和效率可以得到保障。而且通過展會影響力,有利于加深市民對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的認識。
對工業遺產來說,保護不是靜置在玻璃陳列柜里。國內外優秀的案例告訴我們,只有讓工業遺產“活”在當下,賦予其新的功能,才能實現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
市場化運作同樣關鍵。湖南大學建筑學院許昊皓博士認為,工業遺產再利用應由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同時鼓勵更多民間資本進入,形成多力合一的態勢,在最大程度挖掘其價值的同時保障安全穩妥地開發。
工業遺產如果只做拍照打卡的背景,難以擁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力。“講好工業遺產背后的故事,活化其中的文化內涵。”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韓晗表示,沒有在當地生活過的人,難以理解工業遺產與這座城市之間的關系。工業遺產開發,可以讓熟悉這座城市、生活在其中的市民參與其中,充分傾聽他們的意見。
責編:歐小雷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