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鄉溈水。 通訊員 攝
蔡測海
即使在戰亂年代,這里也叫寧鄉,安寧之鄉,農耕之鄉,有山有水有良田沃土。一位農家漢子,在寧鄉古炭河邊種植,一鋤頭下去,挖出戰國時代無字的青銅器,這就是后來享有盛名的四羊方尊。這一鋤頭,也挖出了一座古城,叮當一聲請出了歷史老人,在幾千里內,這歷史老人坐上了首席。因為四羊方尊的傳世,寧鄉炭河邊的古城,與洛陽、與長安這些歷史名城門當戶對。
寧鄉不是鄉,湖湘大地,統稱魚米之鄉,湖廣熟,天下足。湖湘人家,戀鄉愛鄉。湖南一地,以鄉命名的縣市,還有湘鄉、安鄉等。在這幾鄉為官的,不是鄉長,是縣長、市長。這鄉名之下,是許多耕讀人家。得鄉民,有鄉氣。鄉人鄉氣,他們勤勞務實,或耕或讀,或農或商,持家旺家,興鄉報國。
寧鄉,說是人杰地靈,再合適不過。這里有與湘江最近的水,溈水;有與岳麓山對望的山,溈山。山不在高,有寺則靈,溈山深處有密印寺。千年古剎,香火旺,遠近香客,四季謁拜。毛主席少年時期游學,曾投宿密印寺。破四舊那會,密印寺仍保存完好。大殿內,四壁鑲嵌12,000多尊貼金佛像,天下寺廟中,有如此大殿的恐怕少有。
長沙近處古鎮不算多,寧鄉就擁有關山、道林、花明樓等好幾處古鎮。此地有靈,人間煙火旺。古往今來,寧鄉出人物,文治武功留名者不少。共和國國家主席劉少奇,革命家何叔衡,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周光召,著名美學家李澤厚等。他們不只是寧鄉人杰,更是國家棟梁。我在中國文學講習所就讀時,有幸聽過李澤厚先生講課,他一口鄉音未改,國語中夾帶寧鄉話。
我知道的寧鄉人不少,熟識的人不多。今年春天,我回老家湘西龍山縣小住,去咱果鄉看桐子花開。在看桐花的路上,我碰見了兩位寧鄉人,他們是從寧鄉來到龍山咱果鄉幫扶鄉村振興的工作隊員,他們從長沙的大寧鄉來到湘西小鄉村,把他鄉當故鄉。他們修好去桐花寨的路,正同縣里、鄉里一起,修戶際公路,把先前的村村通變成戶戶通。中央電視臺來了個拍攝組,拍出美麗鄉村的桐子花開。
這個季節,山鄉綻放桃花,綻放詩意。我們的向導是龍山縣一中的鄔老師,他向寧鄉的幫扶隊員介紹,說我是省里回來的龍山人,寫過一篇文章,叫《花開千里之外》,寫寧鄉到咱果鄉的幫扶,發表在報刊上,影響大。這一下拉近我同兩位寧鄉小伙子的距離,大家暢談起建設鄉村的事。我想起幾年前,在寧鄉的一個鄉村藝術工坊,我驚嘆于年輕人的創意,他們把鄉村事物變成藝術品,把鄉村生活化為藝術生活。在年輕人那里,幾千年的農耕生活,會有大變化,鄉村,將綻放理想之花,如四月的花,開滿田野。
寧鄉,這青銅之鄉、水稻之鄉、以寧鄉花豬聞名的美食之鄉,因為新一代的寧鄉人,正在譜寫新時代的鄉村巨變。寧鄉正從傳統的農業文明,走向現代科技文明。寧鄉不僅新的人文景觀大放異彩,還有了兩家百億級的世界一流智能化制造企業,他們把工業制造進化為工業智造。
好久沒去寧鄉了,好想再去那里,看那里的溈山溈水、古鎮溫泉,看那塊鄉土之上建設起來的時代前沿的高科技產業,看那一片美麗的田園農舍,如何和諧共生。
寧鄉,有理想的人們,生長奇跡的土地,古老而年輕的土地。
寧鄉,安寧之鄉。
(蔡測海,文學創作一級,湖南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