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風景如畫的安化縣沙田溪村。自2021年5月起,省委宣傳部鄉村振興幫扶工作隊駐村,大力實施“文化+”鄉村建設,村居環境越來越美,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資料照片)
2024年11月28日,安化縣沙田溪村,村民正在采摘蘿卜。(資料照片)
本版照片均為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童臻熙 田超 攝影報道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楊軍 通訊員 李永紅 周湛 陳葳
“大酉溪、小渭溪河道疏浚完工,華園片區109戶居民安全飲水工程啟動,新田園生態農莊農文旅項目建設速度加快。駐村工作隊3個多月就為村里辦了3件實事。”9月23日,安化縣田莊鄉茅園村村支書蔣孟虎握著駐村第一書記、省委宣傳部駐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劉凱的手說:“村民感謝你們啊!”
2021年5月,省委宣傳部(省文資委)成立駐安化縣鄉村振興對口幫扶工作組,7支來自湖南省直宣傳文化系統的鄉村振興工作隊在安化縣駐村幫扶,分別是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湖南日報社、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城市學院、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今年5月底,省文化和旅游廳鄉村振興工作隊撤出,新增湖南師范大學、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和湖南體育產業集團有限公司3支鄉村振興工作隊。
駐縣工作組充分發揮系統資源優勢,聚焦資源整合、爭資立項、協議落實,著力培育縣域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推動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各工作隊從“人、物、問題、項目”四張清單入手,科學編制村莊規劃,爭當振興路上的“行動派”“實干家”“幫扶者”。安化縣將“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納入總體規劃,扎實推進以文培元、以文興業、以文聚才、以文促建、以文強基,交出一份文化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安化答卷”。
文化賦能,文明新風撲面來
龍塘鎮沙田溪村是清末著名書法家、“字圣”黃自元故里。在省委宣傳部駐村幫扶下,該村建設黃自元書屋和書法陳列館,定期舉辦書法培訓班和書法交流活動,形成“黃自元書法文化+鄉村建設”模式。
結合沙田溪村的實際情況,駐村工作隊對接群眾需求,陸續啟動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村部前坪文化休閑廣場改造,新建3個微廣場,配備17套室外健身器材,修建3座文化廊橋,新增公共文化場所3000余平方米。沙田溪村村支書黃勇華說,“如今,我們打造的黃自元書法村,吸引書法愛好者和游客前來參觀學習、旅游,村里大變樣。”沙田溪村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湖南省衛生村等榮譽。
“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馬渡調查’舊址終于建起來了,了卻了我的一樁心愿。”東坪鎮馬渡村村支書廖建毅說。馬渡村是著名的“馬渡調查”發生地。1961年2月,黨中央派遣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帶隊到馬渡村走訪群眾,深入調查,為中央制定正確農村政策帶回了一份客觀、真實的調查報告。廖建毅聽爺爺輩說當時的故事,多年來收集相關實物和資料,想建立一個陳列館,可一直未能如愿。
2023年5月,湖南日報社駐村工作隊來到馬渡村后,帶領村支“兩委”和縣委組織部、縣委黨校有關人員一起,在長沙、益陽等地拜訪“馬渡調查”親歷者,拍下口述歷史視頻。聯系國家博物館,廣泛收集史實資料,獲得多件文物和珍貴舊報紙,2023年7月建成“馬渡調查”舊址陳列館。陳列館開館兩年來,已接待團體300多批次和游客5萬余人次。
文化的浸潤和滋養,讓鄉村有了持續發展的“根”和“魂”。江南鎮木溪口村過去交通不便,20世紀六七十年代,村里麻溪河全是從上游順流而下的竹簰。近年來,木溪口村以挖掘保護簰幫文化為文化振興主題,借茶馬古道景區提質升級,設置簰幫文化陳列展示館、村史館,傳揚“櫛風沐雨 通達天下”簰幫文化,在村內著力培育簰幫漂流產業,營建古道廊橋、簰幫碼頭等特色場景,推進簰幫文化與農業、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近年來,省委宣傳部(省文資委)推動出版《印心石在》《我心歸處是安化》《走進安化》《翩翩是安化》等書籍,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文化凝聚力和精神動力。
文化賦能,文化活動日益豐富。近兩年來,安化縣共舉辦村民文藝培訓班200多期,農民藝術大講堂38期,培養農村文藝骨干超700人,舉辦村民文藝聯歡活動150多場,參與群眾達10萬余人次。文明新風撲面而來。全縣433個村(社區)將移風易俗內容納入村規民約。樂安鎮尤溪村組建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倡導群眾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成立民樂隊、廣場舞隊等群眾文化隊伍,引導村民樹立文明新風。
精準幫扶,特色產業持續壯大
“各位茶友,今天這款茯磚茶金花滿滿,泡出來的茶湯橙黃透亮,喝起來帶樟香、竹香味……”8月15日晚,安化縣烏云界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義文在抖音直播間直播帶貨。
黃義文是安化打造“直播大縣”賦能鄉村振興的受益者。今年8月24日至9月10日,他的一款陳年茯磚直播銷售達58.36萬元。近年來,駐縣工作組協調爭取省文化產業資金300余萬元,引進鄉伴MCN、創新演藝賦能鄉村振興、黃自元數字文旅等文產項目,培訓帶貨達人2000人次,帶動安化黑茶、臘肉、黃精等農副土特產品銷售。引導唐藝、湘野紅姐、彭南科等網絡大V團隊,全方位推介安化地理風貌、風土人情和特色好物,幫助安化引流量、聚人氣、塑品牌。幫扶以來,累計實現線上農產品網絡零售額超22.59億元。
一片葉子成就一個產業。安化黑茶是安化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也是鄉村振興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在省委宣傳部(省文資委)指導下,駐縣工作組統籌協調,先后促成安化黑茶公益廣告通過“品牌強國”欄目連續2年在央視大屏及新媒體端專題推廣,推動安化黑茶走進長沙地鐵迎賓路口站和長沙高鐵南站。邀請著名導演李東珅拍攝的紀錄片《安化黑茶》3月17日開始在湖南衛視、芒果TV、茶頻道播出,節目總曝光量超5億,話題閱讀量超2000萬,全網影響力、媒體曝光度、短視頻平臺熱度、網民評議度均為同期第一。支持舉辦首屆中國黑茶大會暨第六屆黑茶文化節,引導超100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體,抖音、微博等商業媒體以及網絡達人等媒體資源參與報道和推廣,直播觀看人次達1000萬以上,全網相關報道6000余條,#安化黑茶#等話題播放量累計達20億,安化黑茶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得到極大提升。啟動《安化黑茶遺產申報研究》《安化黑茶文化品牌研究》《安化黑茶產業振興研究》等9個課題研究,發布《中國黑茶·安化宣言》。建成中國黑茶交易中心,帶動200余家黑茶生產企業融通發展。
安化縣茶產業發展服務中心黨組書記劉剛貴說:“較幫扶前,安化茶產業綜合產值增長30億元,去年達268億元,稅收增至3億元。安化黑茶公共品牌價值評估從37.13億元增至52.8億元,增長率達42%。”
湖南廣電文旅戰略落子安化。5月1日,“茶馬古道再出發”,芒果山鄉客棧開業,備受業界矚目。省委宣傳部(省文資委)駐安化縣對口幫扶工作組組長、副縣長禹丹表示:“幫扶以來,安化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5處、省級旅游度假區2處,旅游收入從51億元躍升至100億元,安化躋身‘2025年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最快的100個縣’,安化文旅產業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安化黃精、紅皮小籽花生、臘肉等特色產業持續做大,形成“文化賦能+品牌升級+全鏈開發”的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去年,安化縣黃精產業綜合產值達32.1億元,成為全國多花黃精種植最成功、面積最大的縣。
開拓創新,激活內生“源動力”
“游步道的每塊石頭都眼熟,哪段路是誰鑿的,閉著眼都能數出來。”9月15日,馬路鎮馬路溪村村民鄧志文說。
省文化和旅游廳駐村工作隊進駐馬路溪村后,引進投資建成青云洞·云上九歌景區,成為安化乃至益陽地區最受歡迎的網紅景點之一。該村目前正打造馬路溪兒童樂園、巖灣溪大峽谷、試刀巖等景點。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制定村民積分管理細則,讓村民通過義工積分換分紅享受發展成果。村民共投入4000個義務工,4條通向試刀巖、冰磧巖峽谷等村內景點總長近10公里的游步道6月建成。今年,該村“義工銀行”模式作為基層治理典型經驗被《紅星網》推介。
因地制宜謀發展,依托資源優勢和發展基礎謀劃富民項目,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駐村工作隊5月進駐煙溪鎮雙煙村后,深挖該村紅軍長征留下的故事和抗戰第十一兵工廠遺址歷史等,打造“心形紅色研學線路”,帶動游客學習參觀2萬余人次。該村返鄉青年尹后行帶領村民成立蒿子坪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推動柑橘品改500畝,年產量增長40%,帶動12戶脫貧戶增收。通過“紅色講壇”“云游雙煙”新媒體賬號等載體,培育本土講解員隊伍,吸引企業家返鄉投資。禹丹帶領相關單位同志全力以赴爭取,成功申報國家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獲中央財政資金5000萬元,讓傳統村落煥發新生機。江南鎮高城村構建“古村保護+文旅開發+IP孵化”產業生態鏈,打造“茶馬遺韻·云上高城”文旅IP,古建筑修繕率達95%,村民年均增收15%。渠江鎮大安村村民夏北星,在“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影響下回鄉創業,開發萬福山景區,發動鄉親發展農旅產業,年接待游客2萬余人次,提供就業崗位40余個,為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提供了樣本。
駐村幫扶工作隊推動幫扶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以“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為目標,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向心力。湖南日報社駐村工作隊撤隊后,馬渡村村支“兩委”延續既有工作思路,深化紅色文化傳承,持續賦能鄉村振興,發展田園綜合體,帶動164名脫貧戶、595人參與產業分紅,為鄉村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