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庫
1937年至1945年,日軍以731部隊為主要力量,在中國各地以及東南亞地區實施細菌戰計劃,進行活體實驗,犯下了慘無人道的罪行。這段血腥、罪惡和令中國人民沉痛、憤慨的歷史,需要被講述和銘記。
今年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備受關注的影片《731》于9月18日的9時18分起,在全國正式公映。該片以被抓到731部隊“特設監獄”的多位平民為書寫對象,以真實歷史為基準,藝術化地再現了同胞們在暗無天日的實驗所中經歷的彷徨、恐懼和創痛。
影片彰顯了作為實證作品的歷史價值與社會意義,也通過受難者的群像塑造抒發了強烈的民族精神與情感,完成了一項針對重大歷史題材的藝術創作任務。
歷史實證揭露殘酷罪行
《731》這一片名本身就非常明確地指向731部隊,將沾滿鮮血的劊子手直接剖露在銀幕上,直擊歷史現場。影片歷經十余年的波折,終于上映,創作團隊既要梳理史料,又要對抗歷史虛無主義,還需平衡藝術表達與歷史真實。
作為一部歷史片,影片在細節的還原和刻畫上需要格外嚴謹。從影片的場景布置和道具安排等細節,可以窺見主創團隊在歷史考據方面花的功夫,比如主人公所處的特設監獄,有獨立廁所的房間以及豐厚的食物。這些超出大眾過往印象的設計,都具有史料的旁證。這里是日軍反人類的實驗所,而非一般意義上的監獄,這些平民被日軍以實驗體對待,初期為保證實驗數據準確性,實驗所向平民們提供相對充足的飲食。
當然,更受爭議的還是片中對活體實驗畫面的展示量級。30余年前,《黑太陽731》揭露731部隊的罪行,以直白的鏡頭撕開日軍活體實驗、細菌戰的殘酷行徑。正因為《黑太陽731》奠定的認知基礎,有較多觀眾認為本片在可怖的實驗鏡頭展示上有所不足,沒有突出日軍的殘忍。也有觀眾認為部分畫面過于血腥暴力,需謹慎觀看。從歷史實證的角度看,這類鏡頭的處理確實難以把控,刺激性畫面的量級設置會讓觀眾的注意力和討論度由歷史事件本身轉移到影片的創作尺度上。真實的歷史是更加殘忍的,作為一部歷史實證電影,主題表達仍應該以正視歷史、銘記歷史為主。
“健康換取自由”就是日軍所編織的最大謊言。《731》從各個層面戳破謊言、揭露真相。片中有一處饒有意味的段落:主人公王永章看到了日本人拍攝下來的活體實驗畫面,得知實驗所的罪行。日軍還在地下設置了一個片場,專門用來拍攝“大東亞共榮”陰謀計劃的虛假故事片。活體實驗影像代表罪證,結婚故事片代表謊言,罪證和謊言共同成為影像的兩種表達方式。《731》作為一份當下影像,具有揭示過往、證實歷史的作用。
故事演繹強化民族情感
電影《731》在塑造的群像中突出了王永章這一具有人性弱點的平民角色,他最開始滿嘴謊言、狐假虎威,在經歷了一系列事件后,成為帶領眾人勇敢逃生的英雄。盡管這場出逃注定失敗,但在這段波折中,人性的價值得到了凸顯,角色的牽掛、無奈、恐懼、彷徨和堅韌、勇氣、善意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這里,無人生還”是基于真實歷史的吶喊與批判,而銀幕上演繹的人物,是藝術化的、鮮活的,他們雖然是虛構的,但代表著那段黑暗歲月中閃爍的人性光輝。影片人物在面對自己姓名被剝奪時的態度轉變彰顯了影片的人文關懷:王永章先是冒名頂替王子陽,在實驗所又接替了別人的編號,他糾結矛盾的性格也體現在他身份名稱的流動中;杜存山舍生取義,而這份“義”正是他要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結尾段落,眾人托舉孩童孫明亮,大喊著自己的姓名筑成人墻。“你若記得,我便活過”,借助此類情節,影片表達了對個體意義的關注。從故事到歷史,從虛構到真實,影片講述受難平民由個體掙扎到集體協作逃生等層層遞進的情節,使觀眾深切體會到寶貴的民族抗爭精神與團結互助力量。
《731》上映后成為熱點話題,各種討論沸沸揚揚。但無論站在什么角度評價,都需要正視影片本身在歷史實證上的意義:在銘記歷史的同時,珍惜當下,接續奮進。影片結尾的一條字幕,借用的正是侵華日軍731部隊罪證陳列館里的一句話:“別回頭,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間煙火,有國泰民安。”
(本欄目由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協辦)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