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觀看電影《731》內心無疑會感到沉痛,因為那段歷史是沉痛的;無疑會悲憤,因為那段歷史是悲憤的;無疑會有力量在涌動,因為自1840年開始,救亡圖強的力量如大海波濤一般在涌動。
電影《731》描寫的那段歷史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頁,是血與淚交織的苦難記憶。影片以藝術的方式,將日本關東軍731部隊的反人類罪行呈現在觀眾面前,讓我們在悲憤中深思,在痛楚中覺醒,更在民族苦難的集體記憶中,凝聚起奮發圖強的磅礴力量。
影片并未完全采用紀實手法,而是通過姜武飾演的王永章等角色,塑造出在極端環境下依然閃耀人性光輝的普通人形象。他們面對侵略者的謊言與屠刀,頑強抗爭,甚至以近乎浪漫的方式守護著微弱的希望。盡管結局早已注定“無一人生還”,但正是這種個體命運的悲劇與民族命運緊密相連,讓觀眾深刻體會到,歷史的苦難不僅僅是冰冷的數據和符號,而是一個個有姓名、有夢想、有溫度的生命。影片通過“編號與名字”的戲劇性對照,不僅揭露了侵略者對人性的徹底踐踏,更喚醒了我們對每一個逝去生命的敬畏與緬懷。
從《南京!南京!》到《拉貝日記》,從《南京照相館》到《731》,一系列抗戰題材影片都在以不同的藝術方式履行著“銘記歷史”的使命。《731》對“鼠疫實驗”“冰凍實驗”“活體解剖”等反人類罪行的鏡頭呈現,并非為了渲染暴力,而是為了揭示由日本國家機器支持、具備系統性的極端反人類暴行。這種惡行不僅是對中國人民的殘酷迫害,更是對人類文明底線的公然挑戰。因此,銘記這段歷史,不僅是對逝者的告慰,更是對生命尊嚴的捍衛,對未來和平的負責。
在藝術表達上,《731》展現了一定的敘事水準和影像張力。導演趙林山以克制的鏡頭語言,將歷史的沉重與生命的脆弱融為一體,避免了過度血腥的視覺沖擊,卻以更深沉的力量直擊人心。影片讓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中的黑白文字,而成為可感可泣的生命體驗,這種藝術上的克制與深刻,恰恰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和思考空間。
戰爭電影的本質是反戰,而歷史電影的意義在于啟迪未來。《731》告訴我們,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苦難,而是為了從苦難中汲取一個民族最本真的力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華民族在救亡圖強的道路上艱難前行,歷經屈辱與抗爭,終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今天的中華民族,早已不再是昔日任人宰割的民族。中國以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堅定的文化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復興之路依然漫長,歷史之鏡仍需常照。我們應當借鑒國際先進電影工業的手法與技術,將歷史題材的創作常態化、精品化,讓光影藝術成為書寫中華民族抗爭史和奮斗史的生動畫筆,讓觀眾能夠通過這支畫筆觸摸到祖國母親滄桑而動人的臉龐,讓未來的“他們”能夠通過這支畫筆觸摸歷史脈絡,激發無限愛國熱情。
銘記,是為了不忘來路;
圖強,是為了開創未來。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