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通訊員 吳亞麗 洪永祥
“艾滋病真的會傳染給青少年嗎?”近日,一名女同學在邵陽市婦幼保健院的科普講座中提問。這樣的場景,邵陽市婦幼保健院的醫務人員已見過多次,也正是他們走進校園、傳播防艾知識的初衷。比起成年人,青少年對艾滋病的認知往往停留在“可怕”的模糊印象里,卻缺乏科學的防護知識,而這正是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最需要填補的空白。
認識艾滋病:別被“恐懼”遮住真相
不少同學一聽到“艾滋病”就心生畏懼,甚至覺得“靠近患者就會被傳染”,但事實并非如此。艾滋病全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僅通過特定途徑傳播,日常與感染者吃飯、握手、共用課桌等接觸,并不會引發感染。
從醫學角度,感染HIV后分兩個階段:先是“HIV感染者”,此時身體無明顯癥狀,外表與普通人無異;只有當免疫系統被嚴重破壞,出現嚴重感染或腫瘤時,就成為“AIDS病人”。無論感染者還是病人,都應得到尊重,而非孤立——他們和我們一樣,都在努力對抗疾病。
守住“安全線”:這些預防措施要記牢
對青少年來說,防艾無需復雜手段,關鍵是守住生活“安全線”。首先要堅決拒絕婚前性行為,過早發生性行為不僅可能帶來心理壓力,還會增加感染艾滋病、梅毒等性病的風險。其次要遠離毒品,共用注射器吸毒是血液傳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徑,接觸毒品不僅會毀掉未來,還可能讓病毒悄然入侵。
生活中的細節也不能忽視:就醫時若需輸血或使用血制品,務必確認經艾滋病檢測合格;不要去消毒不嚴格的小店拔牙、紋身、穿耳洞,未消毒器械可能通過血液傳播病毒;牙刷、刮臉刀、電動剃須刀等可能刺破皮膚的個人用品,需專人專用,這些日常習慣正是保護自己的“小盾牌”。
消除“偏見”:用理解搭建溫暖防線
講座尾聲,有同學問:“身邊有艾滋病感染者該怎么辦?”醫生笑著回答:“像對待普通同學一樣就好。”他們曾遇到一位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媽媽,因怕孩子被排斥,不敢讓其參加集體活動。但實際上,艾滋病不會通過日常接觸傳播,孩子在學校正常學習、玩耍,絕不會導致病毒擴散。
對青少年而言,防艾不僅要保護自己,更要尊重、理解感染者。偏見與歧視比病毒更可怕,會讓感染者不敢暴露身份,甚至放棄治療。只有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們、用善意接納他們,才能讓更多人主動參與防艾,共同搭建起溫暖的“防護網”。
責編:張嵐
一審:張嵐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