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五溪流韻,福地生光。懷化這片山水交織的土地,不僅孕育了靈秀的自然風光,更沉淀了跨越千年、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遺產,每一處文物都是理解懷化這座“福地”不可或缺的文化密碼。
懷化文旅特別策劃《跟著文物游福地懷化》,以文物為線索,帶你開啟一場深度的文化之旅。

在懷化的青山綠水間,有一種建筑以木為骨、以榫為魂,如同大地生長出的音符——它,就是鼓樓。
鼓樓始建于何時?由于侗族無文字記載,無從考究。不過,侗鄉世代相傳:從有侗族村寨的時候起,就有鼓樓了。據清代雍正年間有關資料記載: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樓高數丈,歌者夜則緣宿其上……”可見明末清初開始見于史冊了,距今約三個多世紀。

《跟著文物游福地懷化》第二期,讓我們從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田鼓樓出發,穿越侗寨煙火,抵達榆樹灣的現代共鳴,開啟一場關于時間與智慧的對話。
01 何為鼓樓
鼓樓是侗寨團結吉祥的象征、興旺的標志,有侗寨即有鼓樓,或以房族修建,或幾個姓氏合建,體現了侗族的團結精神。
這里是侗寨的寨膽和寨魂,是村民集會、議事的重要場所,昔日侗族的“講款”活動在此舉行,如今村民們共商發展大計、調解鄰里紛爭等也在鼓樓進行;侗族大歌、侗戲等文化活動多在鼓樓開展,寨老還會在鼓樓用“壘詞”講述古老的故事。
此外,侗族的踩堂祭祖、嫁娶喪葬等傳統活動也都在鼓樓舉行,它見證了侗家人人生的重要時刻。

02 馬田鼓樓:九重密檐下的侗鄉圖騰
馬田鼓樓,位于通道侗族自治縣隴城鎮馬田村,始建于清順治年間,占地面積240平方米,為兩層九重密檐攢尖葫蘆頂木樓,通高18.72米。

鼓樓底層呈長方形,一至八層檐為四角,九層為八角,角翹泥塑鳳、鳥、卷草等具有濃厚侗民族特色的吉祥物。鼓樓是侗寨建筑標志之一,也是民眾集會議事和娛樂歇息的場所。
1996年11月,馬田鼓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3 鼓樓群像:橫嶺與陽爛的時空對話
橫嶺鼓樓位于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鄉橫嶺村,以“三朝鼓樓”獨步天下:咸豐鼓樓、同治門樓、光緒門樓錯落成L形,款坪、祠廟、學館環抱其間,構成完整的侗族議事祭祀矩陣。


陽爛鼓樓位于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鄉嶺南村,如同乾隆年間的“活化石”,由門樓、主樓、后樓和連廊四部分組成的門闕式鼓樓,保存著最原始的建造技藝與村寨治理智慧。


04 技藝密碼:榫卯之間的民族史詩
鼓樓的靈魂,深藏于國家級非遺“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不用一釘一鐵,僅憑榫卯咬合,便能筑起通高數十米的風雨橋、鼓樓。此外,還有吊腳木樓、寨門、井亭、戲臺等建筑物。
通道侗族匠人以木為材,將天文地理、民族信仰凝于梁枋斗拱之間。這種“建筑界的易經”,讓每一座鼓樓既是地理坐標,更是侗族文化的立體百科全書。

2021年,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通道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該項目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05 古今交響:鼓樓精神的城市新生
華燈初上,舞水蕩漾。榆樹灣文旅商業綜合體,借旅發大會的東風,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璀璨活力。在這里,一座高聳入云的雪峰鼓樓尤為引人矚目。

這座純木結構的方形建筑仿若一棵參天杉樹,重檐疊樓間盡顯巍峨氣勢。它以榫卯技藝為骨,飛閣垂檐如寶塔般層層攀升,承載著侗族建筑智慧。瓦檐上彩繪或雕塑著山水、花卉、龍鳳、飛鳥和古裝人物,既莊重又靈動。游人穿梭其下,觸摸木痕,能感知歷史的溫度;仰望精巧斗拱,可驚嘆傳統技藝的神奇。

沿河而建的步行街燈火通明,路面上映著暖黃的燈光,勾勒出古韻與現代交融的獨特風貌。街頭藝人的吉他聲婉轉悠揚,非遺手作攤位前圍滿了好奇的游客,糖畫、剪紙、陶藝體驗讓人流連忘返。沉浸式光影秀在建筑立面上徐徐展開,講述著這片土地千年的文化脈絡,引得觀眾頻頻駐足拍照。
06 交通指南
馬田鼓樓、橫嶺鼓樓、陽爛鼓樓位于通道侗族自治縣,可從縣城自駕前往前往坪坦鄉,沿途村落分布各鼓樓。
榆樹灣文旅商業綜合體位于懷化市鶴城區,是夜游打卡出片的好地方。
鼓樓如同時光膠囊,封存著侗族“天人合一”的營造智慧。當古老的榫卯結構與現代文旅生態榫接,我們看見:真正的文物永不沉睡,它總在每一個時代找到新的語言。
國慶來福地懷化
如詩如畫,遇見榆樹灣
看繁華夜色,賞鼓樓新韻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懷化文旅